疫情延续之下,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如何?

2020-07-09
关注
摘要 6月23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肺炎疫情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这么大的暴发。简而言之,疫情在国内的发展依然会存在,人们依然要佩戴口罩,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确保新冠肺炎病毒不会被传播。

在6月23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肺炎疫情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这么大的暴发。

简而言之,疫情在国内的发展依然会存在,人们依然要佩戴口罩,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确保新冠肺炎病毒不会被传播。

在这一环境下,人脸识别技术依然要面对大量佩戴口罩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对于基于Face ID技术的手机,人脸识别技术并不方便解锁、支付等操作。

为此,基于Face ID技术之一的iPhone,不得不针对“佩戴口罩的用户”进行系统更新。

而在国内,人脸识别佩戴口罩的用户,依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伪命题”还是“真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人脸识别被大量应用在公安、交通等各类场景之中,然而对于人脸识别提供商来说,随着疫情的发生,人脸识别技术遇到了“难题”。

众所周知,在人脸识别中,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从而会在人脸上进行分析,并形成一系列的代码,并建立独立的数据库。当多次采集到人脸数据后,后端数据会自动把前端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并存储到对应的数据库中。

当需要调出某人的轨迹时,则会通过前端输入的图片对后端数据进行调取,后端计算机会把相似度高的用户数据调取出来,从而把“候选人”展示给公安用户,由他们进行二次筛选,并把最终数据展示给用户查看。

但随着疫情的发展,由于人员佩戴口罩,从而导致数据出现问题——大部分人脸被遮挡,导致前端数据出现大量其他,这些数据看似有用,但算法并不能把这类图像进行准确区分。

某公安刑侦部门人员对此无奈的说道:“疫情虽然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但对于我们部门来说,我们依然担负着保护人们安全等事宜,但这些数据并不能被我们正常使用。”

据了解,由于算法问题,大量人员数据被混在一起,某些数据甚至出现了“男女同档”的问题,这些数据最终还需要用户自己进行区分,导致工作量剧增。为此,他们在第一时间联系设备提供商进行技术上的更新与迭代。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用智能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超在接受OFweek维科网的采访中表示,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把人脸识别应用环境进行了分析,但针对疫情的环境并没有太多方案——谁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类事件,为此,佳都科技不断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迭代,从而满足公安等用户的需求。

然而,部分企业并不认为这一需求是用户的“真实需求”,某企业人员对OFweek维科网编辑说道:“在佩戴口罩的情况下,人脸会被‘区分’为两块,一块是眼睛及额头部分,而另一块则是口罩。由于亚洲人的体型,口罩部分由于色彩原因,大部分会是单一的数据,而人脸的‘上部分’,数据相对传统的人脸偏少近2/3,数据量太少,准确性会降低。在这一情况下,对算法进行更新,提升准确率,从经济和实用性角度上并不实际。”

对此,公安刑侦部门人员调侃道:与百姓安全相比,经济并不重要。

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疫情虽然会继续,但未来的商机已经确定。

多种技术协力发展

虽然我国疫情得到控制,但对企业来说,疫情背后的商机也随之发展。那么有哪些技术会在未来被逐步应用?它们又有哪些缺点?

1、3D结构光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部分3D结构光提供商大势宣传:基于3D结构光,即使人们佩戴口罩,依然能准确识别。

3D结构光的原理相对简单——通过光的反弹,从而在后端绘制出3D结构模型。这类数据相比传统摄像机的精度要高,且数据准确性也极高——在佩戴口罩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上部分的数据进行准确分析。

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其事基于结构光,在室外并不适合——特别是在强光环境下。其3D结构光在强光环境下,会导致光线出现二次折射,数据准确度会急剧下降,所以目前3D结构光设备的使用环境通常是室内为主。

其次,在远距离环境下,3D结构光会逐渐分散,一旦超过10米的距离,其光束已经呈现出圆锥状,反射角度也急剧增加,能正常传回的数据少之又少。

除了技术问题外,其高昂的成本也是阻碍的原因之一。

2、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作为安全程度最高的识别方式,其在疫情期间也被企业大力推荐。

虹膜是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总体上呈现一种由里到外的放射状结构,由相当复杂的纤维组织构成,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类似于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在出生之前就以随机组合的方式确定下来了,一旦形成终生不变。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最高的。

与其他识别方式不同,虹膜识别具有生物活性、非接触性、唯一性、稳定性和防伪性,基于这些特性,可以有效确保人员的身份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虹膜识别并不能大规模应用在公共安全方面——由于虹膜识别通常在20-50CM,其通常应用在打卡机、门禁等产品中,且其由于算法问题,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需要1-2秒才能完成确认。

3、二维码

二维码作为近几年兴起的识别码,在近些年不断得到应用,由于二维码与其他编码方式不同,其能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得出独立的条码。

二维码在物联网产业中的应用基本随处可见,除了支付外,还有产品认证、信息登记、信息追溯等各类活动中。而二维码的成本价格极低,且对普通用户免费开放,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而言能节省大量成本费用,并能起到最为快捷和便利的入口。

可以说在未来数年,二维码与物联网产业将会以更好的姿态和方式进行配合式发展。

但略为尴尬的是,虽然二维码自身并不会占用多少数据量,但在4G环境下,也会出现因为网络问题导致的卡顿。

在5G环境下,或许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未来无感的发展

无感技术在疫情之前的发展相对来说中规中矩,但随着疫情的发生,无感技术被迅速提上日程,众多技术逐一上线,为抗疫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虽然疫情还会延续到明年,但在各类技术的支持下,必然会实现最终的胜利!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维科网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为何说后疫情时代工业世界正在重塑?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