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2年12月22日——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缺芯、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工厂停产等挑战,但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212/441971.htm对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新能源等领域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端需求的变化,IDC总结并给出了2023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十大洞察,具体内容如下:
洞察一:
座舱功能的使用场景将向外延伸
新的用车场景将突破车辆的工具属性,向娱乐、办公发展。云资源与座舱内多媒体影音系统的连通将极大地丰富车内观影、游戏体验,加之中控屏、HUD等设备显示技术的进步,以及车内冰箱、电源等传统露营配置的加持,车舱将衍生出新的娱乐场景。同时,现有的车载导航可以天然实现对停车场、餐厅等外部场所的推荐功能。车辆本身移动平台的属性将开始向流量平台转化,增值服务将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洞察二:
车内人机交互的模式将更加人性化
智能座舱域的集中控制使车内越来越多的功能得以通过主控芯片统一调配,赋予各种不同的功能以统一的入口。为科技公司在车内部署更具整体性的智舱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允许用车者通过语音、手势等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人机交互模式对座舱实现更加广泛的控制。在该类场景中,语言类AI的智能化水平将对座舱体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洞察三:
车辆将更加密切地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
自动驾驶在到达L5级以前均需要驾驶员对驾驶行为保持一定的专注。然而,随着驾驶辅助功能对车辆的接管程度日渐加深,驾驶者的注意力将越发容易分散,因而越发需要技术手段的干预。因此,驾驶员监测系统将在法规的推动下实现更大范围的部署。在现有的疲劳监控以外,视觉类AI技术将通过分心检测、情绪分析等功能实现落地,提升驾驶活动的安全性。
洞察四:
驾驶辅助覆盖更广泛的车型
随着摄像头与AI技术的进步,车道识别功能的局限将被进一步突破。同时,与自适应巡航二者的成本将一同有所下降,从而得以配备于更低价位段的车型。两种功能的搭配将使L2级自动驾驶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继续上升,作为自动驾驶技术渐进式发展的早期产物,将对乘用车市场实现更加广泛的覆盖。
洞察五:
高阶驾驶辅助的场景延申至城区
高阶驾驶辅助将突破原先城际高速路、城市环路的局限,向城区场景展开延申,从而对现有的交通场景形成全方位闭环。这类功能现阶段主要部署于新势力品牌车型当中,以自动驾驶域的集中控制为重要前提,是自动驾驶技术在乘用车市场落地的前沿产物。
洞察六:
泊车辅助将在更大程度上释放驾驶员的注意力
自动泊车功能现阶段以APA(泊车入位)为主。未来随着算法成熟度的日益提升,泊车功能运行过程中需要人类驾驶员介入的情形将进一步减少。停车场将转变为驾驶者在车内短暂休憩的场所,从而领先于行车场景表现出流量平台的性质。该类功能目前主要覆盖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豪华品牌,同时少数新势力车型已经可以实现记忆泊车与智能召唤等接管程度更高的功能。
洞察七:
电动车充电时间的短板将被市场消化
油价的上涨推动着电动车的普及,消费者将逐渐养成新的用车习惯,比如利用购物中心周边的快充设备在“外出聚会就餐时充电”,以及利用住所周围的慢充设备实现“白天用车、晚上充电”,从而适应电动车较长的充电时间。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加热充电”等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缩短着电动车快充所需的时间,电动车在充电时间方面的劣势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将逐渐减小。
洞察八:
新能源车市场规模的增长将步入稳定期
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将随补贴的退坡趋于平缓,但增长率依然将维持在稳定的水平。过往几年中在政策的推动下,消费者已完全接受新能源车的使用设定。同时,随着补贴由车转向桩,新能源车的充电环境也将得到快速改善。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也正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不断缓解。新能源车销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维持稳定增长,并向低线级城市渗透。IDC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车总销量将超过850万,新车渗透率达30%。
洞察九:
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优化充电体验
现有的充电基础设施在绝对量上已经增长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下一步将是对老旧小区、偏远地区的充电需求实现覆盖。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正在转向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点在于合理的市政规划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将使充电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分配,并为将来车桩与城市电网的协同奠定良好的基础。
洞察十:
女性购车者带来新的增长点
汽车市场过往以动力、越野等机械性能为主导的话语体系正悄然发生改变,车企纷纷开始以环保、科技等元素装点品牌叙事。女性消费者的呼声正逐渐进入主流视野,尤其是其感性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得到各大头部品牌的关注。演化出的卖点包括丰富的车身颜色、圆润的外观、小巧的车身,具备这些特点的车型正逐渐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