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芝推出笔记本电脑业务看日本制造业的衰落

2020-08-26
关注
摘要 如今的日本制造业,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在科睿唯安公布的《德温特 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榜上有名的日企有39家,其中年年上榜的更有14家之多,甚至超过美国。

  那些叱咤一时的日企产品,从曾经的社交货币,变成了今天的时代眼泪。日企老大们如同次第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又像一层包一层的俄罗斯套娃,谁先举白旗,谁先被收购,谁就能在食物链里站得更高些。

  曾经为世界创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东芝,还是没能保住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业务。

  两年前,东芝将笔记本电脑改名为Dynabook的时候,许多人还不明就里,认为它们只是换了个马甲,殊不知那已是夏普宣誓主权的开端。今年6月,夏普终于将其电脑业务股份剩余的19.1%也一并买去。自此,35岁的Dynabook不再姓东芝。

  东芝笔记本,PC界的诺基亚。

  公开资料显示,东芝卖掉PC业务后,将有至少9200万美元的资金来进行业务重建。残血的东芝,正在砍掉自己的臂膀,为已然千疮百孔的躯干置办金疮药。

  而吞下Dynabook的夏普,其实早就站不起来。2016年被台湾鸿海集团收购,从曾经的本土巨头降格为国外企业的小弟一枚。

  那些叱咤一时的日企产品,从曾经的社交货币,变成了今天的时代眼泪。日企老大们如同次第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又像一层包一层的俄罗斯套娃,谁先举白旗,谁先被收购,谁就能在食物链里站得更高些。

  然而对消费者而言,谁吃了谁并没有区别。不过是一艘艘触礁的巨轮,再努力也捞不动了。

  留不住的“笔记本之父”

  在全世界被迫居家办公之前,PC市场颇有种大势已去的观感。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多方挤压下,PC的全球销量从2011年一路滑坡到2018年。

  2019年销量好不容易抬头,2020年又遇上疫情“出货难”的问题。眼看着希望要来了,“笔记本之父”东芝却抢先倒下了。

  1985年,世界上第一台大众笔记本T1100在东芝手上面世。机身只有12×2×11英寸,整机重6.4磅,接近6斤。虽然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些重,但已经是当时能做到的最轻便的规格了。

  显示器是9寸单色液晶的,完美契合了当下流行的2:1比例。内存256K,想扩容顶天了也只能翻个倍。处理器是4.77 MHz 的 Intel 80C88,还没有硬盘驱动器,只能用软盘。为了控制大小和成本,他们还得在电池寿命和CPU上下刀子。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软盘为何物,更不能想象几乎只能打字的电脑有什么用处。但鼻祖就是鼻祖,卖个1899美元完全不是事儿。

  在当时的东芝,没有人知道推出便携式电脑是否有前途。但很快,市场给了他们值得加码的反馈。

  从那之后,东芝持续在笔记本业务上发力。

  第一台带电池的彩色液晶屏笔记本、第一台内置1.8英寸硬盘的超轻薄笔记本、第一台双光驱影音旗舰笔记本……进入21世纪后,主打轻薄的Portege系列,三不五时就推出更轻薄的款式,不断在功能探索上推陈出新。

  看这满满当当的功劳簿。

  来势汹汹、实力雄厚,一时间竟无人能与之匹敌。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东芝作为全球顶级PC制造商之一,曾连续7年占据全球销量的榜首。

  然而当后浪追来,华硕、戴尔、苹果、联想、惠普等品牌接连入场,江湖霸主的地位难免被撼动。

  东芝见证了PC市场的成型,却难以抵抗随之而来的巨大竞争。

  颓势早已显现。2014年,东芝因电脑业务陷入亏损,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人。而被收购的夏普开始购入东芝股份时,东芝电脑的销量已经从2011年的峰值1770万台下降至2017年的140万台。

  而这并不是东芝第一次“忍痛割肉”。

  医疗设备卖给佳能,白色家电80%的股权卖给美的,电视业务股份的95%卖给中国海信,储存器卖给贝恩资本,影像传感器卖给索尼……短短几年间,东芝这棵大树已然七零八落。

  东芝的创新实力毋庸置疑。从雷达到晶体管电视,从微波炉到彩色影像电话,从日文字处理器到DVD、HD DVD,从水轮式发电机到感应电动机,从洗衣机到电冰箱再到电饭煲,东芝都是日本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

  然而要想驾驭市场,雄厚的实力远远不够,敏捷的“身手”更为重要。但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轮而言,每一个错误都可能是致命一击。

  时运不济的东芝,每一脚都是深渊

  如果时光能倒流,东芝或许不会买下那只吸血不创收的核电业务。

  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增长,成长为巨兽的东芝,逐渐发现了自身的力不从心。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开始威胁日本制造业的霸主地位。

  家大业大,东芝决定砍去多余枝干,专注于最有潜力的几项事业。左思右想,他们把宝押在了美国西屋电气上。

  当时的东芝,多少有些孤注一掷了。

  作为美国核动力设备提供商,西屋电气才不会被轻易托付给东芝一家,日立、三菱重工等15家公司和联合体亦同场竞标。

  原本报价为18亿美元的西屋电气,在恶意竞争之下身价飙升,最终还是由东芝以3倍的价格——54亿美元(当时的6216亿日元)带回了家。

  东芝之所以腰板挺直,完全是因为有日本丸红这个靠山。第二次竞标时丸红允诺,东芝若拿下51%的股权,丸红愿意注资获得另外16%的股权。谁成想,日立、三菱重工搅局,第三次竞标上东芝打肿脸充胖子,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吓退了意欲合作的丸红。

  实际上,东芝吞下的这个饼,几乎全世界都在画。西屋电气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实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核电事业的发展,中美等国又有数个即将推进的核电项目。内有支持,外有订单,这诱人的金钱香气,让东芝一头栽了进去。

  西屋电气被归入麾下后,东芝的营收着实有了肉眼可见的增长。时任社长的西田厚聪,让PC业务扭亏为盈,主导了2008年对索尼半导体等业务的巨额投资,用3年的时间让营收提升了3成。

  然而紧接着的金融危机,让日本电子产业应声崩盘,东芝同样无法幸免于难,足足亏损了3435亿日元。

  更大的悲剧还在后头。

  2009年,主攻核电业务的佐佐木则夫成为新任社长,开始对核电部门持续强化。同年拿下了中国4基、美国8基核电站等建设预定,动作不可谓不快。但6年内拿下39基核电站的建设预定,才是他们更大的野心。

  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一举击碎了东芝的核电梦。野心勃勃的甲方们收回了手,订单取消的取消,延期的延期。而这带给东芝的持续效应,是成本攀升,亏损如滚雪球般持续不停。

  紧接着,东芝史上最大的丑闻——2015年财报数据作假事件,几乎将其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核电的溃败几乎摧毁了东芝盈利的可能。项目停滞,潜在订单消失,但东芝依然制定了未来15年内拿下64基核电站的目标,伪造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在丑闻曝出后人们才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过错,是三任社长为粉饰太平,持续了长达8年(2008年~2015年)的将错就错。假账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足有1562亿日元。

  此后为弥补空缺,东芝开始疯狂“瘦身”,变卖多项业务,全球裁员上万人,奋力填补核电留下的大坑。然而砸锅卖铁并未得到好的结果,据东芝财报,2016财年净亏损高达9657亿日元,创下当时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全年亏损。

  成也固执,败也固执

  其实当时的东芝,并非没有转圜之地。

  2017年9月,东芝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盈利达1350.8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8.8亿日元增长76%,超出此前多位机构分析师的预期。

  这完全得益于存储芯片部门的优异表现,以及市场的需求量上涨。也就是说,如果那时的东芝砍核电保芯片,这百年企业或许还有救。

  然而那年9月,东芝已经决定将芯片卖给贝恩资本。大厦将倾,已成定局。

  不止东芝,包括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三洋在内的“日本彩电六巨头”们,早已走向了亏损、裁员、倒闭的惨淡结局。

  日本制造业的溃败,不可否认存在时代的因素。但能从风口地位被踢下,必然有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

  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直指日本创造业的弊病:“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而全球创新城市的排名似乎也在验证着这一点。澳大利亚商业数据公司2 Think Now自2007年发布这一指数排名开始,日本东京就年年排名第一,然而去年却被纽约超越,身后还有不少虎视眈眈的后起之秀。

  因为固执,他们才能击碎不可能打破的技术困局,让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技艺都得以传承。后藤俊夫在《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业的长寿基因》一书中提及,截至2014年,经营逾百年的日企足有25321家之多,占全球百年企业数量的35%。

  但也正因为他们过分看重传承,以及让人透不过气的职场从属关系,让“创新”与“日企”的关联越拉越大。

  如今的日本制造业,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在科睿唯安公布的《德温特 2018—2019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榜上有名的日企有39家,其中年年上榜的更有14家之多,甚至超过美国。

  只是这究竟是燃尽前的烟花,还是待风来又燎原的山火,还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中国家电网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什么是嵌入式计算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