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传感器企业VS研究院所/大学院校,是合作还是博弈?【社群智汇】

2021-02-20
关注
摘要 理论上,两者结合, 应是“1+1>2”,但现实中的合作结果却差强人意。这或许是因为所谓的合作,同时也是一场博弈?

  【编者按】:由新利18国际娱乐创建的微信社群——【新利18国际娱乐社群】,汇聚了大批传感器业内人士,并每天就各种传感器话题进行热烈讨论,迸射出闪耀的知识火花。于是,我们把社群里极具价值的精彩对话整理成文,推出了专题栏目“社群智汇”。

  【今日话题】是“民营传感器企业如何与研究院所/大学院校合作?”。民营企业靠近市场贴近用户,这是民企的优势所在。而各大研究院所拥有着更多的优质资源,无论是预研的时间,还是高端设备等方面,都比民营有着优势。理论上,两者结合, 应是“1+1>2”,但现实中的合作结果却差强人意。

  这或许是因为所谓的合作,同时也是一场博弈?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我们已经聊了两个多月的各种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今天咱们换个话题,来聊聊民营企业怎样才能与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丰富的研究院所/大学院校合作,实现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及产业化。群里有很多的企业家、产品经理和研究院所专家高手,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有助于加强双方的理解,帮助大家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促进交流合作。欢迎有相关经验的群友分享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

  

@超***7:

  民营企业跟研究所合作,我们没有做过。

  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我们还做过一点。

  一开始都是找到对应的老师,先从一个小的研究项目开始联系,然后一起做。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某些方面有类似,总体上个人感觉区别还是很大的。

  

@超***7:

  等待这个小项目做成,有信任度,老师们会有新的项目询问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参与。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这是一个类型,第一步找对人做对事,靠缘分的阶段,故事刚开始。

  很多民企都在寻找与研究所大学院校合作的途径,里面的故事和案例、经验和教训、点点滴滴,大家一起分享和总结,给民企和学术机构都找到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天***6:

  我们和研究所合作,有项目找他们开发。

  研究所每年都有很多项目上报,只是无法落地,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超***7:

  那些没有太大意义,要能够转化的。

  研究所一些项目申报完毕做出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做成产品,受到的限制很多。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民营企业靠近市场贴近用户,准确把握客户需求、产品工程化、商品化、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规模化生产和营销,这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但民企天生的弱势是人才、资金和设备投入,特别是在早期预研、高端设备投入方面,很多的优质资源散布在各大研究院所,未能充分发挥功效。

  比如和传感器行业密切相关的MEMS中试线、对高端设备依赖度较高的性能测试设备等。研发上的合作,科研单位的研发样品,往往更强调功能和性能的基本实现,缺乏对工程化和成本控制的重要考量,离商业化批量生产和市场竞争需求还有很远的距离。

  另外就是在项目管理的时间进度把控上,往往在与企业的同步上出问题。企业与研究院所的人员观念、运作目的、运行机制差异很大,往往成为影响合作项目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双方应该在这些环节上努力寻找适合的合作模式。


  

@雨***茶:

  个人愚见,产学研目前合作主要目的是申请政府补贴及报一些奖项、资质,给企业增加背书,干活只能靠企业。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雨***茶 一语中的。

  

@雨***茶:

  惭愧。我们跟高校、国字头的院所合作比较多,确实也受益匪浅,一些特殊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话语权很重要,但研发产品一定得靠自己,不能依赖其他。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企业的初衷还是围绕产品技术展开的,在合作模式上深入探索,应该还是能找出一些路子,个人觉得观念差异较大,是一个根本的障碍。申报补贴奖项资质是民营企业尽量利用政策资源的一个客观存在。

  

@雨***茶:

  我们实践中感觉比较好的合作方式是与学校合作建立实验室或创业基地,拉高校的研究生进入企业来做事,如果仅是坐等着高校搞出个成果买过来直接来转化,比较难。但这也有些客观条件限制,只是说下个人感受。

  

@奋***鸟:

  仅个人观点,没有看不起或者其他方面的意思,我们以前合作过的高校,他们对产品完成度的理解和企业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们认为完成了的只是样品、功能实现了,与真正的性能稳定、批量生产,还是有一定差距,当然这或许是高校条件限制或本身目的的不同。

  研发产品的都知道,实现功能和做到稳定、可量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实现或许只是整个产品开发周期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更有甚者推翻前者重新开始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点就是成本的考量。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所以企业的产品研发才会有清晰的Alfa 、Beta 、PP、MP 各阶段的管理流程。

  

@顺***:

  这点可能研究院所比高校好点,高校我感觉更侧重于去写文章。

  好看的数据展现,而不是产品的市场需求。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哈。

  

@张***:

  高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第二个目标是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去试错,研究的应该是10年以后的技术。通过这些工作,告诉大家哪些路是走不通的,哪些路是可能走向工业界的。

  所以让高校去解决当前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和需求,是国内企业研发能力还偏弱造成的一种现象,是违背高校科研初衷的。

  

@程***7:

  基本没法合作,产品在两个世界,人品倒是一样的。

  

@M***p:

  贵族关心声望,教士关心虔诚,所有人都关心钱以及不知道会怎么表现的虚荣心。

  

@程***7:

  比如,编码器光栅尺这个行业是合作不了的。

  

@M***p:

  那是国内资本没希得搭理。

  能跟大资本大企业合作的标的不一定务实,务实的东西未必被大资本大企业看重。

  标的是个路径,关键是双方要到达的目的。

  没有特殊缘分的情况下,人都是慕强凌弱、拜高踩低的。

  

@L***s:

  讲的很精准。

  

@程***7:

  我们这行业,大课题负责人根本不搭理民用,搭理了条件也会非常苛刻,特别是利润分成。民企老板往往想要做样机的同时把技术也一同套到手,批产就可以把开发者踢出局了。

  

@L***s:

  所有的涉及到技术的领域都一样。

  

@M***p:

  双输,把机会留给后来人。高风亮节,高风亮节~

  

@L***s:

  做企业,技术被别人卡着永远是一个痛点,做课题做研究的,东西扔出去了,自己的本身价值也不大了。

  

@程***7:

  对科研人员来说不算输,他们都不缺钱,只是贪钱而已。

  

@M***p:

  庙小池浅。

  

@L***s:

  现在有点商业思维的科研人员都自己成立公司了。

  

@M***p:

  所以人得多留后路,不能一棵树上吊死,释放善意也得有后手。

  这是一场博弈。

  

@L***s:

  讲白了,还是中国本身知识产品核心技术比较少,然后知识产品保护也不力。

  

@M***p:

  人跟人在一起就怕争。

  

@程***7:

  我们这个行业,一般的大佬都自己成立公司,把研究所的项目拿出去做。但是由于技术自信和其他因素,这种公司的技术水平一直保持不变。

  

@M***p:

  启迪市场,功成而弗居,善之善者也。

  

@程***7:

  编码器光栅尺这个行业的同英德的差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最小。那时候编码器是曹振夫、单永年,光栅尺是张继鹏。

  

@老***n:

  这类型公司我倒是看过,市场规模不大,很难有想象空间。

  

@张***:

  老一代好像还有熊xx,朴xx等几位前辈。

  可是,汇川,雷赛 ,埃斯顿……这些工控大佬也都开始做这个了。

  

@程***7:

  光电器件,他们没有专利,专利在曹和张手里,单因为专利的事和曹几十年不说话。

  所以曹是主任,张是老总。

  

@张***:

  有故事的人。

  

@程***7:

  这行业发展史可以从王大珩院士从欧洲考察带回来的几个编码器开始。

  

@张***:

  据说当年击落的的U2对这个行业功不可没。

  

@程***7:

  现在军用大部分还是用进口,没办法。

  这一波国产化风刮完就平静,两年没人提。十年前空军最小要求的国产化,现在也没什么进展。价格一提高,作为中间商的二级配套单位不同意,部队,总师和元器件都能接受价格上涨。

  

@张***:

  军用是这个逻辑。

  

@M***p: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张***:

  国产化率今年用价格金额占比统计,明年用部件数量占比统计,后年没其他办法变化了,可以把国产化的电阻一个换成2个小的串联,总之国产化率每年提高是必须的。

  领导看报告很开心的。

  

@老***n:

  市场的需求是存在的。

  

@程***7:

  现在要求是,2年内总系统99%,2年后100%。我们20年以后开发的编码器都是100%国产化的,成本略有增加。

  

@新利18国际娱乐-杨军:

  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其实,不少研究院所也一直在积极的探求产业化的道路,也做出过一些实质上的动作,如设置产业公司等,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多数是研究院所体系的自我运作,与这里聊的民企合作话题无关。最近几年与多家研究所打了不少交道,感觉他们也在主动探索与企业合作之路,让自己的资源充分发挥。昨日各群里都有不少民企人士在吐槽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群里也有大量研究院所的人员,希望你们也参与进来,谈谈研究院所是怎么想怎么看的。

  

@粟***方:

  他们极度隐蔽。

  

@建***:

  研究所的主要问题在于,不具备企业家精神。

  

@柏***化:

  科研还是要用院所。

  人员素质高且设备设施完全,虽然体制机制的动能引导和激发不足。

  

@有***:

  从目前行业来看,传感器分工不是太明确,不像其他行业那么精细。

  

@s***e:

  这个本身就是贴合应用贴合市场的领域,交叉学科,连招生都是找复合背景的。

  

@悄***僧:

  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企业能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回报。但研究院所的体制和决策机制又限制了与企业的可合作模式。

  

@D***d:

  高校,国字头研究院与企业、公司的定位本身就有差异,前者更看重的是学术,后者在乎的市场化工程化的系列产品。

  其实我们若把一工程化的产品从前期研发到后期落地,甚至延伸拓展这一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的话,前者仅适合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前二个阶段,特别是含有较新的科技创新元素的项目。

  创新型的项目孵化需要不同元素融合和相对持久的耐性,没有对错与好坏之说,相对简单的办法是,企业公司提供一个平台,项目早期就明确高校或国字头研究院的核心参与人员同公司一起为此项目以公司化运作为目标而开展相关系列活动。

  这些事涉及诸多机制体制等诸多因素,一言难尽。


  如果您对该话题有更多的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传感器智汇圈

汇聚传感器行业智慧灵感,助推传感器产业发展!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社群智汇】你了解气象探空应用吗?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