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如何用传感器测土体深部位移!【社群智汇】

2021-02-20
关注
摘要 用于测土体深部位移——是导轮式测倾仪吧~

  【编者按】:由新利18国际娱乐创建的微信社群——【新利18国际娱乐社群】,汇聚了大批传感器业内人士,并每天就各种传感器话题进行热烈讨论,迸射出闪耀的知识火花。于是,我们把社群里极具价值的精彩对话整理成文,推出了专题栏目“社群智汇”。

  本次群员们热议的话题是“如何用传感器测土体深部位移?”

  

@杨***:

  用倾角传感器测的角度怎么算水平位移和沉降?公式是什么?有大咖知道吗?

  

@雨***茶:

  倾角测不了沉降。

  用静力水准、北斗、机器视觉、全站仪等可以测沉降。

  

@杨***:

  水平位移可以吧。

  

@雨***茶:

  如果整体平移也没用。

  只能针对倾倒、倾斜变化。

  

@T***:

  倾角只能测出  由于局部沉降 导致的倾斜吧。

  如果整体都沉降的话,倾角应该是不变的。

  

@雨***茶:

  沉降不行,除非用一些机械结构将沉降竖直变化量转换为倾角变化。

  如滑轮结构等。

  

@杨***:

  就水平位移。

  

@雨***茶:

  整体平移也测不出。

  倾角是利用重力加速度分布在xy 轴的变化来得出倾角值。

  

@辽***备:

  以前用过激光。

  

@雨***茶:

  平移时,这个两个分量没有变化。

  激光都可以,还有上面说的那些方法,利用一个参考点与待测点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位移, 测出变化量。

  

@杨***:

  我是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用这种的。

  

@雨***茶:

  这个可以, 我们也做的,多节串联。

  不能说水平位移,会误解。

  

@杨***:

  应该叫啥?

  

@雨***茶:

  我们当初跟杨总合作@新利18国际娱乐-杨 军  ,也是做这种产品,用于测土体深部位移。

  

@K***锦:

  这个是导轮式测倾仪吧。

  

@杨***:

  仪器名字我知道。

  最终要的结果不是倾斜了多少度,是看水平方向发生了多少位移变化量。

  

@雨***茶:

  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下往上,看你用哪种算法模式。

  

@杨***:

  这么表达对不?

  

@雨***茶:

  差不多,这是一节,多节要累计变化。

  以顶部或底部的点为原点,开始往上或下累计算。

  另外要预定一个方向,如北向为0度。

  

@杨***:

  以底部为原点。

  

@K***锦:

  请教下什么场景环境下会用导轮式测倾仪?埋的多深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雨***茶:

  所以传统手位式测斜仪都要用测斜管来固定方向。

  手拉式。

  

@杨***:

  滑动式的我知道,我说的这个也是用测斜管。

  

@雨***茶:

  滑坡用。

  我们地灾上是大量用的,当初找你们杨总也是用倾角做传感器。

  固定式原理都一样,只是为了实现自动化,滑动的只能人工采集数据。

  杨总很清楚我们这种应用方式 。

  

@杨***:

  我知道,我是在算,比如高度500mm、水平位移了1mm,来反算角度是变化了多少?

  

@雨***茶:

  一节可以反算,多节没办法

  一节就是个三角函数关系。

  

@杨***:

  如果假设多节都是线性变化呢?

  放下去时有初始值。

  

@雨***茶:

  传统式固定测斜仪,如果放孔时,每节实际是独立安放的,您就取那一节的算三角函数。

  我们用的是串联安装,下一节变化会改变上一节,类似于古代兵器九节鞭那样。

  

@杨***:

  这种的能算累计位移量吗?

  

@雨***茶:

  实际应用时,很难假设测斜孔只向一个方向斜。

  肯定可以。

  稍等,我截个屏给您看下就明白了。

  这个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杨***:

  1图是串联,2图是并联吗?

  

@雨***茶:

  两个项目的。

  两个点,都是串联,每种颜色线代表一天的变化。

  

@杨***:

  多少精度的?

  

@雨***茶:

  看成本,看倾角精度越高越好。

  

@杨***:

  基坑成本高了不行。

  

@雨***茶:

  对,这个产品目前就是成本卡脖子。

  需要上游倾角传感器成本能有突破。

  

@T***:

  多少成本算不卡脖子?

  

@雨***茶:

  目前0.03度的倾角大约200-300左右,50cm-100cm一节,20米的孔深,就不算结构件与其它器件成本,基坑监测单位都很难承受。

  

@T***:

  只是分辨率的话,传感器成本能下来。

  综合精度的话,很难了。

  尤其是温漂指标。

  

@吕***贵:

  不能一方面要便宜,一方面要精度,这是不现实的。

  

@T***:

  贴合应用,不要过度要求,否则成本永远下不来。


  结语:

  本次话题是由一位群友的一个疑问开启的,紧接接着引来了多位群友的热烈回应,在线给我们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传导了深入的专业知识。

  因此,十分感谢以上诸位群友们的慷慨解答。也希望以后,大家在【传感器智汇圈】这个大家庭分享更多、收获更多,汇聚我们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进国产传感器产业发展。

  如果您对该话题有更多的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 社群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