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200多万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失明,被称为“不可治眼病”“家族的梦魇”,其中以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最为常见,缺乏有效治疗。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原位纠正引起疾病的基因突变,可以恢复生理水平蛋白表达,具有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巨大潜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昌昊带领的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团队、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联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孙晓东团队,利用碱基编辑器精准纠正了RP小鼠的基因突变,挽救了感光细胞,恢复了RP小鼠的视觉功能。
该研究针对RP小鼠基因突变类型选取适宜的碱基编辑器,筛选特异性引导RNA(sgRNA),并采用双AAV投递系统结合断裂内含肽系统实现体内递送。通过单次视网膜下腔注射,该碱基编辑系统高效、精准纠正了位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致病性单核苷酸变异(single-nucleotide variations,SNVs),恢复了功能性蛋白表达,延长了感光细胞存活时间。后续电生理及行为学结果表明,RP小鼠的视觉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本工作作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新方向,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带来曙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204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