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电池因本质高安全性、资源丰富、比能量高、环境友好等综合优势,被认为是储能规模应用的理想技术之一,受到研究和产业界的关注。水系锌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受制于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瓶颈材料,反应机理复杂,亟需提升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力储能技术与应用团队在水系锌电池的新材料设计、界面稳定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聚焦低成本锰基正极材料,该团队首次提出了高可逆有机配体稳定Mn3+、提高电池电压的策略,开发了新型的有机配位锰正极材料,解决了传统无机锰氧化物正极材料所面临的低电压以及Mn3+歧化/溶解反应等问题。该研究利用超大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PAL-Na)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特殊配位交联作用,以及不可溶的羧基聚合物配体在近中性电解液中稳定Mn3+,实现了Mn3+/Mn2+转化反应储能新机理。Mn3+/Mn2+反应不仅展现出高电压1.67 V (vs. Zn2+/Zn) ,而且赋予了水系锌金属电池高能量密度(600 Wh/kg)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4000次)。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DOI:10.1002/anie.202309430)上。
在隔膜材料方面,该团队通过亲疏水平衡和刚柔性结合的创新性思路,设计出新型隔膜材料P/FS-Z。该材料由疏水性PTFE柔性基体、亲水性SiO2纳米填料和锌盐通过独特的湿轧方法制备得到。P/FS-Z隔膜可实现高达12000 mAh/cm2的超高累积沉积容量,并在80% Zn DOD下实现700小时的长循环寿命。P/FS-Z隔膜完全可回收,并可用于储能或者可穿戴设备的高比能软包电池。这种新型隔膜从原材料到工艺,均满足水系电池规模化应用的低成本、易于量产的要求,推进了(近) 中性水系锌电池高性能低成本隔膜材料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10.1039/d3ee01575k)上。
进一步围绕电解液界面调控,该团队原位构建出物理-化学-电化学三方面协同调控的无机/有机界面SEI层,并通过将有机离子液体(EMIMBF4)引入无机水系电解液体系发现:阳离子EMIM+能在金属电极表面优先发生物理吸附,从而屏蔽尖端效应;阴离子BF4–通过原位化学反应生成无机ZnF2 SEI膜;实现了Zn(002)优势晶面的均匀电化学沉积,抑制了锌负极的界面电化学腐蚀等副反应,赋予了锌金属电池大沉积量下的长循环稳定性以及近100%的高库仑效率,满足了大容量储能电池工程化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DOI:10.1039/D3TA03501H)上。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3435.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