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我国首个天基互联网系统——“虹云工程”将于明年投入示范应用,这预示着实现全球随时随地按需的互联网接入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世界上还有一半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的匮乏限制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虹云工程”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虹云工程”脱胎于中国航天科工此前提出的“福星计划”,计划发射一百多颗互联网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组网完成后,人们将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接入宽带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浏览网页、高清视频等。
“虹云工程”一个亮点之处在于,它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正是为了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因为在全球范围内,4G还不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通信服务,低轨星座建成之后,可以克服传统通信的一些弊端,它也是地面通信的一个补充。
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据介绍,目前“虹云工程”定位的用户群体主要是集群的用户群体,包括飞机、轮船、客货车辆、野外场区、作业团队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庄、岛屿等。无人机、无人驾驶行业等,都是“虹云工程”未来可能服务的行业。
“虹云工程”具备通信、导航和遥感一体化、全球覆盖、系统自主可控的特点,以其极低的通信延时、极高的频率复用率、真正的全球覆盖,可满足中国及国际互联网欠发达地区、规模化用户单元同时共享宽带接入互联网的需求。同时,“虹云工程”也可满足应急通信、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工业物联网、无人化设备远程遥控等对信息交互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
据悉,我国计划明年开发出第二阶段业务试验卫星,这四颗业务试验卫星就是为了后续星座组网奠定基础,提供一些服务,例如野外作业、林业、渔业等地面不能覆盖的行业的需求。待整个“虹云”系统建成之后,将能够实现低延时、全球低轨通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