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将以提高应用广度和深度为方向运动控制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促进产品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促进智能的提高,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朝着智能、精细、灵活、平台的方向发展。从市场投资热点来看,本体和其他(视觉定位、跟踪、检测、激光雷达等业务企业)、整个产业链是主要的投资方向。伺服部件 控制热量,本体中的合作机器人更热。
在宏观环境方面,政策力度加强,方向从“引进” 专项突破转变为“国产化、智能化”;到2025年,制造机器人的密度将比2020年翻一番。技术上,机器视觉、传感器与工业机器人深度结合,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在需求方面,缺乏潜在的劳动力,“机器替代”已成为《纽约时报》的趋势;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依靠进口,其密度比发达国家有改进的空间,国内工业机器人具有巨大的空间潜力。与此同时,新的能源在国产化浪潮下,其他行业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和渗透提供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关于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和上游部件,艾瑞咨询指出,减速器市场集中度高,高端市场绝对垄断国外品牌,厂商议价能力强,约占机器人成本的25%-30%。总体供货周期长,国内一般4-6个月。伺服高端市场依赖进口,中低端市场可以独立覆盖。伺服在国内制造商中约占机器人成本的25%-30%。控制器本体制造商已经独立开发,但大多数仍然需要购买第三方产品。控制器约占机器人成本的20%-25%。
在中游,2022年中国拥有135.7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是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分别占60%和40%左右。市场格局集中,国外品牌整体比例高,约70%。国内厂商主要通过零部件自主研发来控制成本结构,开发合作机器人,增加产品应用场景,拓展家具等新行业,积极布局出海。
在下游系统集成商方面,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其中国内系统集成商占90%以上。机器视觉、3D相机等新兴的集成生态合作伙伴帮助工业机器人“眼/脑”的发展,解锁更多、更精细的应用场景。传统系统集成商向综合解决方案制造商迈进,即向上扩展自身能力,向下扩展机器视觉、柔性爪等周边技术。
艾瑞咨询表示,从行业发展潜力来看,汽车制造、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仍然是主要的应用行业,锂电池/光伏制造业是新市场的主要产业。此外,航空航天、家电制造等制造业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