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Link技术规范
V1.1.3与V1.1.4
逐项对比分析(3)
前言
终于!终于!终于迎来了IO-Link规范版本更新分析的最终章!
前方指路:《版本更新分析1》《版本更新分析2》
对IO-Link还不太熟悉的童鞋,可以向前翻阅相关内容《IO-Link通信技术简介》《IO-Link应用优势(1)》《IO-Link应用优势(2)》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就将本次版本更新分析的最后内容,全量分享给大家,还请各位童鞋保持关注!
01
具体对比分析
温馨提示:由于引用两版规范的原文较多,后续排版默认将v1.1.3内容放置于前,v1.1.4内容放置于后,方便各位童鞋直观对比。
1
端口电源
v1.1.4相对v1.1.3增加了电源切换的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本身不是新的内容,而是对SMI_PortPowerOffOn的具体诠释。
2
事件
v1.1.4版本在INSTANCE 增加了System数值表示系统本身的一些事件。
v1.1.3版本
v1.1.4版本
3
MinCycleTime
v1.1.4版本对Mincycletime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如果Mincycletime小于计算的M-Sequence时间,则主站需要计算一个最差的循环时间,即tA和t2采用规范中最大的值进行计算。
v1.1.3版本
v1.1.4版本
4
ISDU
v1.1.4版本增加了一个ISDU ProductURI(0x001B),ProductURI 参数包含了设备配置文件的全球唯一标识,用于标识特定的设备配置文件。
5
DeviceStatus
v1.1.4版本增加了优先级概念,原先定义的数值0~4并不能体现优先级,特别是1和2的优先级与顺序不符,因此规范特意定义了优先级改变,0对应的优先级5,而1对应优先级3,2对应优先级4。
v1.1.3版本
v1.1.4版本
6
SMI的ErrorType
v1.1.4版本增加了两个新类型:
ARGBLOCK_VALOUTOFRANGE(0x4030)、
INCONSISTENT_DS_DATA(0x4039)
v1.1.3版本
v1.1.4版本
7
端口事件
v1.1.4版本对端口事件做了详细的规则说明,并对某些事件如何上报做了规定。
v1.1.3版本
v1.1.4版本
8
ArgblockID:PDInOut
v1.1.4版本修正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Pdin的数据应该从InputDataLength +4 开始,而不是InputDataLength +5,下面的偏移量取值都是错误的,这个版本得到了修改。
v1.1.3版本
v1.1.4版本
9
EMC测试
v1.1.4版本对EMC测试的某些选项做了说明和修改,比如Fast transients中原来是5KHz测试,现在改为5Khz或者100kHz。
v1.1.3版本
v1.1.4版本
02
版本更新总结
综合来看,v1.1.4版本更新的内容并不算多,属于正常更新周期内的查漏补缺,因此大家不用太担心v1.1.3版本设备的使用周期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版本一定是向下兼容的。
作为首项全球标准化的通用I/O技术,IO-Link通信已经发展20余年,基础通信规范也已趋向完备。未来,IO-Link协会的工作重心,将会落在具体应用上,逐步完善不同场景下的通信行规,如Smart Sensor Profile、Safety等。
当然,每次版本更新势必会带来一些功能上的改变,小编也会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摸索,如有相关感悟将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写在最后
v1.1.4版本IO-Link规范的更新内容分析先告一段落,感谢大家的陪伴!
作为IO-Link协会的能力中心,小睿也将围绕IO-Link技术持续更新各类内容,还请各位童鞋保持关注与支持!
如果童鞋们想要深入了解IO-Link技术,以及我们自主研发的IO-Link主从协议栈,欢迎随时后台私信,IO-Link小睿随时恭候大家!
<<< END >>>
微信号丨Rasight
官方网站丨www.rasig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