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克俭表示,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大企业产业链的带动下,复工率快速提高。截至2月26日,复工率达到43.1%,比2月23日提高了6.2个百分点。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容纳了大量就业,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积极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对于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稳步推进制造业复工复产中小企业复工率快速提升
“虽然服务业成为我国就业增长新引擎,但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仍是稳就业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卓贤说。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成立课题组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月18日至20日的调查时段内,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7.08%。其中,国有企业复工复产状况总体好于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力输入大省的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复工复产率较低。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媒体表示,当前,制造业复工速度大于服务业,预计一季度制造业将持续正增长。
然而,相较央企国企,中小民营企业复工难度大、困难多,虽然制造业复产企业增加较快,但员工复岗率还处于“不对称”阶段。交通物流不畅、员工复工返岗难、防疫物资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资金链压力大是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尽管挑战重重,但各地制造业企业复工意愿强烈且积极主动。疫情笼罩之下,“中国制造”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东莞积极复工,群众生活必需品保障的重点商超开工率达100%。2月28日,东莞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加快惠企政策落实的实施办法》共包括15条政策支持,在上一轮“助企撑企15条”成效初显的基础上,共提出60项政策措施,其中首次提出28项,优化现有政策18项,进一步优化拓展服务,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但中小企业开工率仅接近30%。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对本报记者表示,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打通堵点 利用科学手段精准对接劳动力供需
疫情防控之下,稳定制造业就业,如何更好保障中小制造企业复工复产?就短期应对而言,卓贤建议积极打通企业复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堵点,逐步恢复市场需求。
人流层面,不仅要加快劳动力返回工作地的力度,还要提高上岗复工的力度。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对劳动力健康的认证,在确保疫情可控范围内,加快劳动力返工之后尽快上岗。
物流层面,现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交通,受疫情轻重程度各异的影响,各地防控等级不同,城际或省级交通上还存在一些堵点。二是大规模的卡车司机受疫情影响返工、复工难。物流要畅通,首先路要通,其次司机得上岗。
资金流层面,要打通制造业企业资金“堵点”,切实保障中小企业资金流充足,助推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需求层面,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一旦最终消费品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困难就最先显现出来。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大数据公司等建立产业链协同复工平台,有效对接供需两端。
卓贤表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上述问题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为中小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缓压力,但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恢复“造血”功能。
江苏制造业发达,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7条产业链,如何稳定制造业就业,不让制造企业复工掉队?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盯重点防控物资产业链、重点制造业集群产业链、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打通“堵点”,迅速反应。
具体如何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复工复产?江苏省原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刘耀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要尽快解决劳动力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劳动力用工所在地和劳动力输出所在地政府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劳动力供需对接,运用网上预约、预签的办法,一旦疫情解除,能够及时到岗。
刘耀武建议,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可以信用担保的办法,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提供预签员工工资补贴。这是立竿见影的办法,也是最实实在在的招数。
针对稳制造业就业的长远之策,卓贤也提出三点思路。一是依靠“智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二是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三是依靠产教融合形成制造业人力资本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