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内很多城市,因恶劣暴雨天气,都发生了城市内涝,甚至是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今天,小编便简单来为您介绍香港和荷兰的一些防汛经验和设想,这其中便不乏传感器监测技术的实践与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香港暴雨警告牌,资料图
香港采用各类传感器做好水灾前期预防工作
香港是个很容易发生内涝的城市,这里年均降雨量多达2400毫米,暴雨频密,还有台风侵袭。二战后香港土地密集开发,地面硬化更是导致城市消化雨水能力降低,一下雨迅速形成地面径流。
香港荔枝角的进水口的排放主隧道,从地底40米深处穿过闹市区,流入大海。资料图
大灾,让人们痛下决心大治。20年前,香港开始实施一项雨水排放系统整治计划,至今已投入数百亿港元。持之以恒的治水成效显著,近几年基本防止了大面积水浸的发生,雨后低洼地带积水也不再严重。
1989年成立的渠务署,现有工作人员约2000人,为香港提供世界级雨水排放及污水处理服务。遇有暴雨警报,渠务署除了调派分队、在易水浸地点蹲守清理外,署方更设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现场收集雨量、潮位等数据,不间断传至监察中心,必要时做好救援、疏散等准备。
香港大坑东地下蓄洪池内部。资料图
另外,特区政府还未雨绸缪,运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做好水灾的预防工作。例如,渠务署利用智能超声波传感器探测各类水渠、沙井的水位,厘定维修保养和清洁工程的优先次序;土木工程拓展署采用传感器,监察各类斜坡的实时情况,防止山泥倾泻等。
荷兰数字三角洲工程:用传感器进行堤防监测
早在2013年,荷兰就推出一项数字三角洲工程,旨在为治水专家提供一个实时的智能监测面板,用以掌握相关信息,以便可以即时在各大组织和机构之间分享这些数据。
该工程希望通过许多不同方式来改善荷兰水系统管理状况。举例来说,通过建立天气事件模型,荷兰应该可以确定其应采取的最优策略方案,包括蓄水、从低洼地区分流积水、避免盐水入侵饮用水、生活污水溢出以及水污染等方面的工作。
荷兰数字三角洲治水工程,资料图
例如,一个卫星公司可以监测到一个堤防的其中一部分(100米长)正在下陷。如果那些负责堤防监控的机构采用了这套系统,那么他们则可以在这个堤防下陷的部分放置传感器,而不是在整个堤防(也就是10公里长)放置传感器。他说道,监测100米的部分自然是比监测整个堤防要便宜得多。
该工程还包括另一个项目,旨在一个运输隧道内将井和传感器相连接。如果传感器数据与维护系统和气象数据连接起来,那么下大雨的时候,系统则可以预测出井水溢出或堵塞的可能性。而后,系统将给有关部门发送一个警告提醒他们对井进行检查工作。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帮助减缓隧道堵车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