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3D人工眼球问世:大量纳米传感器实现超过人眼的高分辨率成像

2020-05-25
关注
摘要 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3D人工眼球,由于人工视网膜中集成了大量的纳米传感器,理论上可以实现超过人眼的高分辨率成像。

  5月25日消息,据外媒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3D人工眼球,该仿生眼或将在某些方面胜过人眼,预计将能帮助大量部分或完全失明的人。该仿生电化学眼结构和性能都模仿了人类视网膜,由于人工视网膜中集成了大量的纳米传感器,理论上可以实现超过人眼的高分辨率成像。

  报道称,该3D人工眼球通过各种纳米传感器来创建图像,这些纳米传感器模拟了人类眼球的光检测感光细胞进行镜像。这些纳米传感器位于由铝和钨制成的膜中,该膜被成形为半球形,以模仿人类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睛的最内层组织,其将图像转换为对大脑的电神经冲动,以产生视觉感知;仿生眼,也称为视觉假体,是一种实验设备,旨在帮助视障人士恢复视力。

  视网膜是眼睛的最内层组织,其将图像转换为对大脑的电神经冲动,以产生视觉感知;仿生眼,也称为视觉假体,是一种实验设备,旨在帮助视障人士恢复视力。当前,大多数成年人由于眼睛或视神经受损而失去视力,但由于生物眼睛的球形和视网膜,开发具有图像感应特性(例如超宽视野和高分辨率)的设备对科学家提出了重大挑战。

  先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使用一种将来自相机的图像直接发送到大脑的设备来恢复视力,现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发现可以刺激植入的电极以“追踪”大脑表面的形状,这将使盲人或视力低下的人再次“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仿生眼大小与人眼相当,直径略超2厘米,仿生眼结构也与人眼结构高度相似,当对单个纳米线进行电寻址时,具有实现高成像分辨率的潜力,可用于视觉修复,以帮助盲人或视力低下的人。

  不仅如此,这种人工视网膜对于可见光谱内所有频率光都敏感,同时它在接受光刺激后的短短19.2毫秒内作出响应,然后在23.9毫秒内恢复无效状态,比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40-150毫秒的响应和恢复时间要短许多。

  据研究人员称,该技术可投入广泛应用,除帮助个人提高视力外,还可制造其他仿生光敏器件,目前正计划进行动物和临床试验,预计五年内投入使用。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利18国际娱乐一直密切关注疫情进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最新调控与安排,为更好的服务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新利18国际娱乐免费发布企业相关文章,免费成为新利18国际娱乐认证作者,请点击认证,大家同心协力,抗击疫情,为早日打赢这场防控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张帅说传感

解读传感器发展趋势,洞悉传感器产业背后发展逻辑,关注企业、技术、市场、产品等。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倾角传感器在输电铁塔沉降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