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传感器为我国一座千年历史遗址“看病”

2019-02-28
关注
摘要 水闸遗址现场共安装了64个传感器,由此得出环境温度和湿度、空气质量、地下水位、木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最终通过分析查出水闸遗址的病害根源。

  千年历史遗址健康状况如何保护?近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下称“水闸遗址”)完成了“体检”。通过采用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对遗址的保存环境、木质文物等全方位的监测,为后续制定具体保护方案打下了基础。


传感器及采集仪等监测设备

  据悉,这次“体检”从2017年8月启动,由广州市考古院、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广州市考古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水闸遗址现场共安装了64个传感器,从2017年12月开始采集数据,监测内容包括水文、环境、温湿度等。

监测设备布设平面图

  据了解,遗址现场设有20多个监测点,在遗址南、北两侧和中轴线上均安装了监测仪器。这些仪器可对遗址的保存环境、木质文物、土遗址、遗址整体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由此得出环境温度和湿度、空气质量、地下水位、木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最终通过分析查出水闸遗址的病害根源。


监测系统展示

  给文物“看病”是怎样一种操作?

  和人一样,给文物“看病”也要望、闻、问、切。遗址属不可移动文物,需从自身状态、区域气候条件等通盘考虑,对症下药。

  对此,专业人士总结出几个影响病害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保存环境、土遗址本、木构文物本体等。通俗来说,即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地下水位、土壤的温湿度、震动和沉降等。


上图为:布设温度传感器;下图为:设置木构件温度传感器


放置地下水位传感器

  据了解,水闸遗址安装的64个传感器布设方式五花八门,环境监测类黏贴在遗址保护罩墙基上;水文地质监测是利用遗址上3米深的探孔,放入传感器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遗址的温湿度传感器、盐分传感器则埋在遗址相应深度的土里;结构稳定性监测,则是要将位移计和震动传感器牢牢固定在土体遗存上……总之,就是因地制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采集仪及通道编号

  另外,这些传感器的另外一端连接了采集仪,仪器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监测管理员可随时随地查看、管理监测数据,对地下水位、震动、沉降等重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梳理;并结合前期研究及病害调研成果,研究遗址病害原因及机理。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Mark

Hi,第一时间获取全球传感器最新鲜、最前沿的行业、技术资讯,赶紧来关注我吧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携带传感器的无人船渐成海洋等水体数据追踪利器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