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目前,准确地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且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突破。但最近四川宜宾长宁地震时,成功提前发出地震预警却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大面积地铺设地震监测传感器,建立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服务,从而让民众在地震来临前的几十秒时间内做出反应,减少地震伤亡程度。今天,新利18国际娱乐小编便来为您介绍一下国内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的建设及推广现状。
长宁地震发生时,13个市州的共79个区县发出电视地震预警
长宁地震中的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服务
6月17日晚,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来临前,宜宾、乐山、成都等地一些民众的电视、手机等已提前发出了预警。其中,宜宾民众提前10秒收到预警,成都民众提前61秒收到预警,引发网络关注。研发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提及这项预警服务的原理,该所所长王暾介绍说,当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数十秒到达地表。当深入地下的传感器等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后,有关部门可抢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余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在谈及地震预警服务的现状时,王暾介绍,本次发生地震的宜宾市是全国首批规模化安装地震预警的地区,早在2013年就开始安装地震预警传感器,其传感器已安放在宜宾市每个乡政府内。传感器安装在电力供应稳定的地方,且并不昂贵,也可固定在承重墙上,若临时断电,会启动备用蓄电池,可以支持十几个小时。不过,一般在本地电网断电前,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发出。这些传感器相当于地震预警前沿的“哨兵”。
当天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就监测到了地震,并汇总信息到地震预警中心,而后经分析处理后就向社区、学校、医院、重大工程提供了服务。
长宁地震震中地区震后场景,资料图
余震预警仍需传感器监测获取数据
有人会问,余震的预警怎么办呢?由于建立了高密度的地震预警网络,之后的余震会通过震中周边的一些传感器,那些电力和网络没有中断的地方,来继续获取地震的一些信息。它会影响地震预警的响应速度,比如之前是平均6秒预警,此后可能是8秒,只是响应速度较慢,但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地震预警系统的推广与面临的困难
据了解,目前,地震预警网已覆盖了地震区人口的90%,2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就是说,这2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都建设了高密度地震预警的传感器网络。已经具备了在这个范围内规模化,向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服务的基础和能力,而在全国推广,技术上也是没问题的。
王暾说,未来需要解决的,就是要把地震预警的基础和能力,转变为地震预警的服务,打通地震预警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需要解决的就是手机、电视的授权问题。政府部门不需要出资,只需要依法授权,就可开通当地的公益性地震预警服务。当然,未来需要相关部门多呼吁,扩大地震预警在学校、社区、工程等的服务范围。
目前,广东佛山也正在选址建设地震预警系统,计划建设4个基本站和28个一般站。
延伸阅读:山东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概况
在山东,地震预警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建设情况如何呢?2018年,山东省已选定在全省302所学校安装预警终端,作为山东省的首批地震预警示范场所,预计明年可具备预警条件。配合法律法规的完善,预警终端将逐步向全社会推广,群众将逐步享受地震预警服务。
据山东省规划,地震预警首先在主要地震区建设一张高密度的地震预警监测台站网络,然后监测信息通过地震预警监测仪传感器收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后,再通过手机APP、微信、电视、广播等多种预警终端来接收和发布,向民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