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都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领导者。但现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规模上已经超过美国的GPS。相比美国GPS应用较早,中国在该领域直到近些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2000年才发射了第一颗定位卫星,可谓进展神速。
目前,北斗、GPS、欧洲的伽利略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北斗卫星快速成长的态势十分明显。仅2018年就发射了18颗卫星,目前共有35颗北斗卫星投入使用,超过了GPS的31颗。此外,俄罗斯为24颗,欧盟为22颗。
资料图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手机上的“打开GPS”,就是只用GPS吗?
据中科院官方科普平台“科学大院”介绍,北斗信号的获取主要取决于手机处理器(SOC)中集成的定位芯片,目前大多SOC都能同时支持GPS、北斗和GlONASS:高通骁龙800、600、400系列,其中目前常见的820、821、835高端型号是支持北斗的,中低端的652、650、625、436,甚至更老的一些型号也都是支持。联发科类似,目前常见的P10、P15、P20、X20,之前的X10都支持接收北斗信号。华为海思很早就支持了北斗。从麒麟930开始,集成的Hi1101四合一芯片可以同时接收GPS、北斗和GLonass三种信号。
也就是说,除了任性的苹果,采用这些SOC的华为、O&V、小米、一加、魅族、HTC、努比亚等品牌的大部分型号手机都支持北斗定位。
手机导航,其实是北斗进入比较晚的行业了。现任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曾给出一组数据:过去5年,我国480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全国4万余艘渔船安装“北斗”。
他以北京为例,已有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据东兴证券研报,卫星导航定位行业按照定位精度差别可区分为两大服务群体:一是高精度GNSS行业(常规使用的定位误差在米级以下),应用在测绘勘探、地理信息、地质灾害监测、精细农林业、国防、时间同步等领域,二是消费类行业(常规使用的定位误差在1米至10米以上),例如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特别是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进步,用定位精度来区分服务群体的界限已逐渐模糊。例如,高精度定位在无人驾驶技术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而无人驾驶显然未来的属性为消费类。
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2014-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1.22%。
北斗产业链,资料图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北斗产业链要包括上游的基础元器件,中游的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运营服务等。基础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等,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终端设备承载卫星导航定位功能,与用户体验相关,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运营服务是未来时空服务发展的根本依托,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东兴证券认为,无人驾驶是北斗未来最大的市场。当前,卫星导航定位消费级市场主要以手机、汽车为主要载体,定位精度在3-10米,以GPS为主,北斗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攀升。对于消费级市场而言,北斗真正的机会还是高精度。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应用场景逐渐出现,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也将逐步起来,比如未来自动驾驶,必然需要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未来自动驾驶作为交通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必须做到自主可控,才能不受制于人。北斗将在自动驾驶领域大放异彩,北斗高精度芯片将作为新车的标配,为自动驾驶提供亚米级甚至厘米级定位服务,而相关的北斗高精度服务也将迎来最大的客户需求。
第三代GPS卫星,资料图
延伸阅读:美国第三代GPS系统第二颗卫星上天 精度提升2倍
目前,美国有31颗在轨运行的GPS卫星,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在未来20年,美国空军计划发射30多颗军民两用的第三代GPS卫星。8月22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称,该公司当天成功发射一枚“德尔塔4”火箭将第二颗美国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送入太空。这个系列的卫星将拥有更强大的精确定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这颗卫星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据称其定位精度是当前GPS系统的3倍,抗干扰能力是当前GPS系统的8倍,15年的设计在轨运行寿命也比当前GPS系统卫星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