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新规,能抑制“囤货惜售”吗?

2023-09-02
关注

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为69.18元/吨,下跌5.92%,止住了持续一个月的涨势。


近期碳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上的配额供小于求,拥有配额盈余的企业惜售,而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随着履约期的临近需求持续看涨。


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的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将于8月28日起上线“碳排放配额21”(对应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22”(对应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原“碳排放配额”名称调整为“碳排放配额19-20”(对应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


经过第一个交易日的转换,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在新规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止升下跌。


全国碳市场8月29日交易价格行情(单位:元/吨,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表示,碳排放配额名称的变化,意味着不同年份的配额在履约时可能将有不同的限制,比如,第一履约期盈余的未使用的配额,在第二履约期可能会面临部分限制。也就是说,配额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这会使得拥有配额盈余的企业不再惜售,进而增加市场供应。


这一政策旨在打击配额惜售行为,为今后发布配额结转政策做铺垫。目前各年份的配额仍具有相同的履约效力,比如2019—2020年度盈余的配额可用于2021年、2022年的履约。 


不过,该政策还需要有配额结转的具体政策配套,否则其效果不会持续。


新规影响有待观察


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期配额量整体有盈余,而第二履约期则整体存在缺口。若无政策干预,在第二履约期的履约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前,碳价还将持续上涨。干预政策包括:明确配额结转规范、重启CCER(可抵消碳排放的、经过中国官方核证的自愿减排量)并能增加CCER的供应,以及降低配额拆借门槛等。


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包括2021年和2022年两年。控排企业需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履约。各地的配额发放工作于近期启动;控排企业进入履约期。


配额有盈余的企业集中在以发电央企为主的少数企业里,大部分企业存在配额缺口。在配额没有使用限制的情况下,有盈余的企业倾向于囤货惜售。因此,8月份以来,全国碳市场配额供小于求,交易价格上升。


近一个月来,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价上涨接近15%,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从8月1日的64.99元/吨,上涨至8月25日的73.06元/吨。8月28日,新规实施第一天,“碳排放配额21”和“碳排放配额22”没有交易,这是因为新标签的配额需在第一个工作日完成转换。


8月29日,全国碳市场一开盘即开始下跌。挂牌协议交易的配额综合价格8月28日收盘报73.53元/吨,29日开盘下跌至71.71元/吨,盘中最低价为67.67元/吨,收盘于69.18元/吨,跌幅为5.92%。


8月29日全国碳市场三类配额具体交易行情(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一位有配额缺口的控排企业碳交易人士对《财经十一人》说,这一个多月来碳价上涨太快了,买方企业期盼能有政策平抑这一趋势。目前碳价有所下跌,但拥有大量配额盈余的卖方企业尚未大量增加供应,政策影响还有待观察。


对于配额命名新规的意义,业内有分歧。赞同者认为,在配额结转政策暂时没有发布之前,这一新规定将有力地推动碳配额供应量上升,抑制碳价快速上涨。


反对者则认为,该政策是一项临时的过渡政策,短期内有助于平稳碳价,长远看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压了市场信心。


欧盟碳市场建立了调节配额供需的长期机制,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arket Stability Reserve,MSR)。当碳市场中流通的配额量超过8.33亿吨时,欧盟碳市场管理机构在拍卖新配额时会将相当于流通配额量24%的新配额纳入储备;当配额量低于4亿吨时,则从储备中调出1亿吨投放市场。


伦敦证券交易所首席电力与碳分析师、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炎对《财经十一人》表示,调节配额供需是各个碳市场都须应对的问题。欧盟碳市场秉承以市场化原则,但不可避免地也需要有看得见的手去调节,所以MSR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稳定了市场预期,是欧盟碳价2017年以来大幅上涨的主因之一。


秦炎认为,一个新生的碳市场往往会出现配额相对过剩的情况,如果放任不管,碳价就会低迷,影响碳市场发挥减排作用。全国碳市场需要更长期有效的调节碳配额供需的政策。


后续政策陆续发布


据金融信息机构路孚特统计,在第一履约期(2019~202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整体有盈余,剩余未使用的配额超过4.7亿吨。第二个履约期配额发放基准值大幅下降,当期的配额量整体由盈余转为短缺,预计总缺口为0.87亿吨。


如果第一履约期的盈余配额都用于第二履约期交易,全国碳市场应该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现实是,由于存量配额使用没有限制,且基于未来配额发放会越来越收紧的趋势,配额盈余企业倾向于储备配额,对外销售量不多。


配额盈余企业提高对外销售量,有缺口的企业才能实现履约。因此,全国碳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减少企业惜售行为。无论对配额命名新规赞成与否,业内都认为,配额结转政策应尽快出台,方能促进碳市场供需平衡。


一位接近碳市场政策制定者的人士近日透露,配额结转政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预计很快就会发布。


不过,结转政策即便在第二履约期发布,具体实施应该也是第三履约期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碳分析师宋雨彤对《财经十一人》表示,部分地区已发放第二履约期的配额,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履约完毕,如果配额结转政策在本轮履约期实施,那么对已经履约的企业来说,有失公平。从市场规则制定的合理性来说,应该从下一个履约期开始实施结转政策。


提高全国碳市场配额流通量的另一条路径是提高CCER供应量。控排企业最多可使用CCER抵扣其实际碳排量的5%。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里,CCER交易价格由16元/吨上涨至30元/吨。在用于碳市场履约时,一个CCER相当于一个配额。


中国于2017年3月暂停CCER项目的申请,目前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使用的CCER均为2017年3月之前签发的项目。据生态环境部统计,全国碳市场第一履约周期里,控排企业累计使用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市场中剩余的可流通CCER数量约为1000万吨。


生态环境部已新开设CCER全国交易系统,预计有关CCER的审批、签发等政策都将在今年年底前发布。但按照目前的时间进度,第二履约期里能新增的CCER规模十分有限。


为缓解第二履约期控排企业购碳的压力,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借碳政策:允许企业免费预支2023年的配额,用于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履约。其前提条件是,该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碳配额缺口在10%以上;且配额预支量不超过配额缺口量的50%。


双碳咨询机构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对《财经十一人》说,满足上述借碳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借碳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及预期。如果降低企业使用借碳政策的门槛,那么配额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有所缓解。同时借碳只是一个临时政策,应在下一履约期退出,否则这种寅吃卯粮的措施会对企业造成更大负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 (ID:caijingEleven),作者:徐沛宇,编辑:马克,郑慧对此文亦有贡献

  • 碳排放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相关产品

云传物联 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分析系统 烟气分析

SKA/CEMS-CO-A型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分析系统是我司针对碳排放监测的现状开发的一种固定排放源监测系统,只需要直接测量CO2、CH4浓度、烟气流速和湿度等参数即可得到排放量,数据准确度大大提高,模块化设计系统可实现碳排放核算的实时化、精准化和自动化。相较物料衡算的碳排放数据本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可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深圳深国安 SGA-900 气体仪器

深国安SGA-900系列温室气体检测仪,专门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监管排放企业,运用独有的算法和技术;所研发生产的一款多组分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又别称为"碳排放气体监测系统"。

Winsen 炜盛科技 REG-X1214H 制冷型红外光电导传感器 光电导传感器

13CO2 呼气分析仪;碳排放气体检测; 红外光谱分析;

Rosemount / Emerson 罗斯蒙特 CT4000 烟气分析仪 / 燃烧分析仪

该系统的应用包括船舶排放监测、电厂排放监测、发动机管理、发动机燃烧工具、发动机健康管理和碳交易。

安培龙科技 脱附压力传感器 MEMS压力传感器

核心技术为基于压阻效应的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和高性能的信号调理AISC芯片,品质优良,封装精密,运用了成熟可靠的标定、补偿和保护技术,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传感器产品,脱附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碳罐脱附系统正常工作,提高燃油蒸汽系统脱附量,降低排放标准。

RS Components 欧时 8128156 接近传感器

减少碳排放。超紧凑设计。具有宽范围或可见光点的单向光障。明暗切换。

HACH 哈希 Hach BioTector B7000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

水中碳污染和氮/磷营养水平的单一分析仪,水污染水平影响处理和再利用决策。有了关于污染和营养水平的数据,水管理人员可以为重要水源的处理和再利用做出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决定。在保护关键处理设施的同时降低营养盐投加成本凭借准确的C:N:P比率,u2022花费更多的时间管理工厂,更少的时间使用可靠的、工业设计的在线分析仪收集数据,以监测TOC、TN和TP参数,u2022快速检测产品损失,以节省宝贵的产品,并通过防止过度污染排放到废水处理厂,改进废水处理工艺,通过直接分析最具挑战性的样品中的总有机碳(污染)、总氮和总磷,捕捉水质变化。,减少环境足迹,关于进样成分的全面信息可改进过程控制。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