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提出纳米药物肿瘤递送新理论

2023-09-19
关注

肿瘤血管构成了纳米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主要途径,因此纳米药物的高效递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系统。目前的研究范式主要基于1986年首次提出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理论。该理论认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是纳米药物渗透到肿瘤组织的最后一道防线,纳米药物可以利用肿瘤血管的高渗透性来跨越这一屏障,从而直接进入肿瘤微环境。然而,基于该理论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某些研究数据甚至表明,纳米载体仅能将大约0.7%的药物有效递送至肿瘤组织。这一发现不禁引发了疑问:是否存在其他未被充分认识的机制阻碍了纳米药物进入实体瘤?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王育才教授和蒋为副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层次活体显微成像技术,首次明确指出,肿瘤血管外侧存在一层致密的基底膜结构,该结构严重阻碍了纳米药物的血管外渗透能力,导致纳米药物在肿瘤血管外形成“血池”样的积累。该研究通过深入的活体显微成像分析,精准地解析了这种由基底膜构成的“血池”的空间定位、微观结构以及成因,并进一步揭示了酶降解基底膜能显著减少“血池”的数量,从而增强纳米药物的渗透效率。

研究还进一步证实,通过炎症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迁出机制,能在基底膜上短暂形成一个动态“窗口”,从而实现纳米药物火山喷发式的高效渗透,有效提升了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和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Breaking through the Basement Membrane Barrier to Improve Nanotherapeutic Delivery to Tumours”为题于09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与传统EPR效应截然不同的纳米药物富集创新机理,还为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并刷新了我们对纳米药物跨血管转运机制的整体认识,为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突破。找有价值的信息,请记住Byteclicks.com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297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 药品
  • 肿瘤
  • 纳米
  • 纳米效应
  • 血管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