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锂电固态电解质的瓶颈:中国团队设计合成全新聚合物电解质

2023-10-15
关注

电解质能够实现正负电极间的电荷传递、防止电池短路,是所有电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锂离子电池”实现了商品化,推动了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飞速发展,其中的电解质材料主要为液态有机小分子。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大量设备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但传统液态电解质存在易泄漏、易燃易爆等风险,无法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聚合物电解质具备高(电)化学稳定性、可加工性等优势,被认为是实现“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茂课题组基于本课题组发展的光催化活性共聚体系,设计合成了全新结构的单锂离子导电含氟聚合物电解质,在无任何添加剂、塑化剂等促进作用下,突破性地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室温锂离子电导率,在室温条件下初步实现了锂剥离/沉积循环实验和充放电循环实验,证实了将该类材料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可行性。相关成果以“Sequencing Polymers to Enable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目前,聚合物电解质主要分为锂盐-聚合物共混体系、单离子导电聚合物体系(含锂盐的基团与聚合物骨架通过共价键相连),两种体系基于离子随链节运动和跳跃的迁移模式对金属离子实现传导。前者由于聚合物链与离子配位会阻碍金属离子运动,后者由于电荷相互作用会导致离子团聚,均对金属离子的高效传输带来影响,导致室温电导率低,成为发展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主要瓶颈之一,严重限制了相关电池应用。

许多前沿研究仅实现了通过加热方式来提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例如Armand课题组和Forsyth课题组报道了60-80 ⁰C加热条件下的电池循环结果。如何设计高分子结构,实现锂离子室温高效传导,成为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方向的重大挑战。

课题组通过系统性优化聚合物序列结构,结合计算模拟等手段,揭示了交替序列能够有效减少离子簇,促进锂离子解离,首次提出了利用序列结构促进离子迁移的新机理,为发展高性能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提供了全新思路。同时,课题组相信,本文的聚合物设计策略有望拓展至锂金属电池之外的其他金属电池体系。找有价值的信息,请记住Byteclicks.com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372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 电池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相关产品

Adafruit 3809 太阳能电池

MONOCRYSTLN SOLAR CELL 1.2W 7.7V

Parallax 33000 太阳能电池

MONOCRYSTALLINE SOLAR CELL 30W

Seeed 114990058 太阳能电池

AMORPHOUS SOLAR CELL 1W

四方光电 电池热失控监测传感器_可测量CO2/CO/HC/H2 热失控监测传感器

电池热失控监测传感器_可测量CO2、CO/HC/H2可针对电池热失控触发前释放出的 CO2、CO/HC/H2、粉尘浓度以及温度/压力等指标进行有效监测,并将测量信号通过 CAN 或 LIN 通讯(可定制

Jauch JDP KILIMANJARO 45 太阳能电池

JDP KILIMANJARO 45 SOLAR BACKPAC

MikroE MIKROE-651 太阳能电池

MONOCRYSTL SOLAR CELL 400MW 4.6V

EnOcean ECS300 太阳能电池

SOLAR CELL FOR STM300 4V

PowerFilm PT15-150 太阳能电池

SOLAR CELL 1.54W 22.2V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