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3年10月26日-30日,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召开。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
大会共设置13个分会场:显微学理论、技术与仪器发展;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扫描探针显微学(STM/AFM等);扫描电子显微学表征(含EBSD);聚焦离子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生物显微学研究;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全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先进材料。
27日下午,第九分会场(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第十分会场(生物显微学研究)、第十一分会场(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和第十二分会场(全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分别围绕电镜在生命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仪器平台管理和人才培养等热点议题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分享经验。
以下是各分会场部分专家的精彩报告内容
第九分会场(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

报告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研究员 徐政
报告题目:G蛋白偶联受体与变构配体的结构药理性质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一类重要的跨膜受体,在生理学和药理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徐政副研究员在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该项工作填补了PAM作用CB1的分子机制研究,系统地探讨了CB1响应PAM和NAM的差异,同时复合物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解析为药物开发提供了基础。此外,他还提到工作中仍有未解决的问题,即CB1以及大多数GPCR具有多种下游信号途径,但不同的信号分别对应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后续想找到某个分子只激活一个信号途径。

报告人:陕西修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运涛
报告题目:改良实验室环境,提高电镜效能
报告中谈到之所以要改造电镜实验室是因为实验室周边磁场、地面震动、空气中的噪声都会诱使电子束偏离理想的路劲,使成像质量变差。陕西修业就是一家高端实验室规划咨询、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的实验室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实验室整体设计、施工及智能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现场评估为实验室改造提供有价值的方案,如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电子显微镜中心,就是用1200m2的图书馆改造而成,并将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制样间、培训室等按功能区分为3个区域。
第十分会场(生物显微学研究)

报告人:南开大学教授 潘雷霆
报告题目: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及其在免疫检查应用
潘雷霆教授在报告中提到自主搭建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系统(SMLM),揭示了人红细胞CD47以单体形式随机分布于质膜。并提出了二抗交联+SMLM的方法,在近无损条件下定量证明红细胞CD47存在约14%的骨架结合率,且骨架CD47附着于Ankyrin复合物。发现红细胞衰老过程中的CD47密度和聚集能力降低的现象。这为膜蛋白组织分布及与骨架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策略,提出CD47密度降低和成簇能力变弱共同导致衰老红细胞被吞噬的新观点。

报告人:福建医科大学教授 付志飞
报告题目:超分辨电关联成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研究目标精细的结构信息,但是无法获取研究目标所处的超微细胞环境信息。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具有亚纳米的成像分辨率,但是无法提供研究目标的精确定位。超分辨光电关联成像技术结合了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所提供研究目标的精确定位信息与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所提供研究目标的超微结构信息,是比较前沿的生物成像技术。
第十一分会场(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

报告人:广州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孙兰弟
报告题目:果蝇特化纤毛超微结构
报告中以DCX-EMAP为入手点,系统地阐述了果蝇力感受器结构组织的分子机制,为理解机械力信号转导分子机器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见解。也扩展了对于DCX家族蛋白在纤毛中作用的认识,而这些发现也为纤毛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研究中发现一种特异定位于力感受器的微管相关蛋白DCX-EMAP是果蝇机械力信号转导所必需的。DCX-EMAP的缺失会导致果蝇力感受器中的微管数量显著降低,微管阵列严重受损,并伴有电子致密物质的大量消失,表明DCX-EMAP在力感受器超微结构的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人:MPI-Brain Connectomics Department博后 宋坤
报告题目:大尺度连接组学-样品制备(线上)
2D和3D体电子显微镜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以其高精纳米级的分辨率,来完全重构神经回路的一个技术。连接组学是构建和分析由计算机生成的大脑功能和结构连接图的大数据方法,主要的实验步骤一是样品制备,二是成像,三是进行一下数据处理和分析。用它可以研究神经回路发育,研究学习和记忆情况,最后可以研究神经回路的进化模式。在报告中还提出了锇酸(OsO4)和氰化铁(FeCN)在半脑应用上的新问题,锇酸(OsO4)浸泡时间延长可有助于氰化铁(FeCN)增加膜对比度,
第十二分会场(全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

报告人: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总师/教授 刘瑞
报告题目:新形势下落实国务院70号文,推动仪器开放共享
近年来,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增长,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但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基于此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举措,包括建设重大设施和大型仪器国家平台、开展评价考核、开展查重评议及大力宣传和推广国产仪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工作进展,结果令人颇为满意。下一步科技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推动,进一步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管理平台作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处长/高工 张文娟
报告题目:从平台支撑迈向能力提升
张文娟高工分享了生化与细胞所在平台建设方面的心得与体会,详细介绍了平台从搭建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做法。以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为总体目标,以技术创新和高效、高质服务为工作重点,整合、优化现有仪器、技术资源,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规范、细致的日常管理,精心维护、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并且十分注重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未来将不断优化平台质量管理水平,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开放共享和协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