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销量开始不断走俏。据IDC统计数据,预计到2023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出货量将达到1.2亿台,在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占有率将上升至40%。可穿戴设备市场能有今天,显然离不开5G、AI、物联网的推进,离不开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兴趣热度和强劲需求,更离不开传感器这一核心技术的支持。
智能手表中的光学心率传感器,资料图
从智能手表,到智能手环,再到其他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设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品类丰富的产品都有着类似的功能:追踪身体运动,监测温度、血糖、心率等。而在这些功能的背后,有一样东西功不可没,那就是传感器。
以运动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为例,可穿戴设备的运动传感器可随时随地测量、记录和分析人体的活动情况,用户可借此知道跑步步数、游泳圈数、骑车距离、能量消耗和睡眠时间等;而生物传感器则可通过动态的、非侵入性测量的方式对血压、血糖、心电、脑电波等状况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用户可实时观察健康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身体出现的异常状况。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感器,我们穿戴在身上的智能设备才有机会实现数据收集、信息传输和互动。因此,说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是传感器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可穿戴设备对传感器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有新的变化?或者说,提高可穿戴设备功能的关键在于什么?从传感器入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高度集成和多元化测量。可预见的是,为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和产品功能,今后,可穿戴设备必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不过传感器的体积是个永恒的难题,如何才能在保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传感器呢?这就要求传感器集成度再提高,再升级,使其能测量更多参数,实现更高精度,获取更多细节。
其次,新材料应用与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由于人体构造复杂且存在差异性,因此,可穿戴设备如何更好地贴合人类的肢体也是需要探索的重点方向。目前,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常用材料包括柔性基底、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和碳材料等,实现柔性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快速响应,低成本制造和复杂信号检测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最后,降低传感器功耗,增加续航能力。薄、小、轻是对可穿戴设备的基本要求,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可穿戴设备技术的短板是电池的续航时间。在电池技术获得新的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只能通过选择备用电池、降低传感器功耗等途径,间接增加设备的续航能力,不过这很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成为制约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瓶颈”。
显然,可穿戴设备的更多功能,都有赖于各类传感器的融合和创新。只要传感器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全面普及的那一天,会来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