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看供应链管理

2024-03-17
关注
自从印度超过英国成为第五大经济体,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以来,就有关未来经济格局的热烈讨论。每次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写一篇供应链文章,但我还没有写过。最近出版了林雪萍的新书《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供应链攻防战》,对一个群体中的全球供应链也有看法。借此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在经济上处于微观和中观的过渡层  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造成的供应链波动,还是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脱钩断链,都是由于全局影响大,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但我仍然认为,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应该属于从微观到中观的过渡层。  先看几个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总需求和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和构成、货币和金融、人口和就业、要素和禀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经济预期和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一经济单位(单一生产者、单一消费者、单一市场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中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以某一部门、某一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经营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规律研究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供需平衡。经济学的核心是通过应对供需偏差的策略,有效地实现供需平衡,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营层面的供需平衡;中观经济学研究某一领域、集团和地区的供需平衡。  供应链本质上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形式,通过传统的单一工厂制造模式,通过市场分工逐步发展,提高效率。以龙头企业为主,制定产业协同规则,形成多层次价值链。    对于经济学来说,汽车行业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对于以汽车主机厂为龙头的汽车供应链,供应商通过供应链规划和供应商合作,构建了以主机厂为主的供应链生态。  在汽车行业,有很多汽车品牌企业,每个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以某一集团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某一汽车集团的供应链生态为中观经济研究对象。然而,一个集团的供应链经济活动以领先企业[单一企业]战略为主导,因此我认为供应链是一种经济形式从微观到中观的过渡状态。  整个汽车行业作为一个研究主体,是中观经济的一个维度。对这一维度的研究在中国更被称为产业链。  我个人将产业链划分为中观经济,将供应链定义为从微观向中观的过渡。  商业网络在国内是产业链的概念,在国外更常用(business network)。  欧洲最近推广的CATENA-X是最典型的商业网络,旨在建立一个开放和合作的数据生态系统,为汽车行业建立一个开放和可扩展的网络,完成跨行业企业之间的安全和标准化的信息数据交换,CATENA-X将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建立端数据链,向德国和欧洲汽车行业的所有公司和全球合作伙伴开放。  CATENA-X我认为这是欧洲正在建设的汽车产业链。  CATENA-我认为这是欧洲正在建设的汽车产业链。工业4.0平台也在推广Manufacturing-X,也就是各行各业的产业链。    供应链纠纷的本质是规则纠纷  林雪萍新书的主题是供应链攻防战。以下是供应链争论的分析。  从经济角度看,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的。  以全球整体为利益方,构建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对提高全球效率最有价值。然而,全球生态系统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的利益不同,法律也不同。为了实现全球价值链中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每个国家都在全球规则下制定自己的规则,这给全球工业生态系统带来了复杂性。  目前,全球工业生态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由发达国家主导。规则有利于发达国家,通过市场化、自由经济甚至金融的理念,保持经济领先地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早期占据不利地位,进入全球生态。主要参与价值链低端,利润率低。例如,在同一制造业中,中国的制造业是微笑曲线的利润底端;但日本是武藏曲线,制造业的利润率并不低。  即使面对不利局面,勤劳的中国人在制造业底端产业的帮助下,也逐渐成长为最大的经济体。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规则下,合理利用规则,逐步向制造业高端过渡。  根据货币战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与环境相关的新规则。中国合理利用发达国家的规则,丰富了中国的产业链。  发达国家于2009年制定了《哥本哈根协议》,这是中国未签署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协议。正式合理利用这一时差:发达国家对自身产业发展设定了环境约束,导致许多碳排放大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在此期间,中国许多高碳排放细分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工业进入中国后,中国承诺在2020年实现双碳目标,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合理利用发达国家制定的供应链攻防战规则,促进了中国多个产业的发展(钢铁、化工、建材)。  同时,适应气候规则,我国发展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则。  中国完美利用了发达国家的规则,实现了产业链的突破。  因此,一个提倡自由贸易和市场化的国家开始增加贸易壁垒,脱钩断链。本质上,规则制定的障碍已经被突破。希望在技术领先的现有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开始吸引新的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规则。例如,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联盟开始了中国规则的输出。  因此,供应链攻防战的最终胜利取决于未来哪条规则将主导。  其中一条规则将非常有趣。我认为发达国家未来会制定关于气候的巴黎协议规则,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然而,中国完美地利用这一规则发展了新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未来,中国将利用巴黎协议的规则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汽车和光伏)。  基于规模建立产业优势  中国供应链的发展逻辑主要是利用大市场培育和完善自身产业;产业完善后,利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  按照这一逻辑,20世纪80年代,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从短缺到占领国际市场的升级;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家电行业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突破;本世纪初,高科技[计算机和小型家电]占据了国际市场;20世纪10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  最有趣的是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路线的讨论。  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氢能是汽车的最佳能源。为此,日本利用领先技术设置氢能技术壁垒,抢占新能源轨道。  由于中国和美国有大市场,大市场决定了汽车新能源的方向是电动汽车,中国早期通过政策补贴电动汽车赛道。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抢占新轨道。  因此,大市场不仅有助于中国选择正确的轨道。【这里不讨论是中国选择了正确的轨道,还是电动车因为中国的选择而成为了轨道。大市场也有助于中国完善产业,建立产业优势。  我想说的一件事是,讨论印度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印度的大市场,还取决于印度能否利用其大市场建立产业优势。由于中国的大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建立了40年的产业优势。最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建立的成本优势,以及支持中国制造业建立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供水和供电的稳定性和成本]。  供应链稳定需要安全保障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当产业链转移到中国时,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开始繁荣。  穷人不需要保镖,富人需要保镖。  同样,富裕但不强大的国家最有可能发生战争——如果中东没有石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会如此频繁吗?  许多中东国家都是由于资源与资源保护能力的不匹配造成的。  因此,在供应链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国家应该能够在未来保护自己的产业链。  因此,在讨论供应链时,必须讨论安全问题。这里的安全包括:  1、国家主权安全[无论产业多么发达,一旦发生战争,就没有了];  2、国家基本供应链安全,如食品、石油、钢铁等人类生存必需品的供应链安全。我曾经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家。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私营企业很难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链中取得成功。如粮食产业链、钢铁产业链、石油产业链等。欧冶云商取代了早年成功寻找钢网,现在已经衰落,而欧冶云商取代了寻找钢网。同样成功的找油网,已经很难操作了。  3、信息安全。斯诺登事件发生后,中国非常重视信息安全。俄乌战争后,许多软件公司撤离俄罗斯,促进中国加大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支持。  至于很多看好印度的人,也可以想想印度富裕后能否保护自己的经济。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它曾经在经济上与美国握手,但不幸的是,日本的安全受到美国的保护。日本必须遵守美国的规则,然后日本失去了几十年的发展机会。
  • 经济
  • 供应链
  • 产业链
  • 产业金融
  • 经济学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