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全球石油只够用50年 为何现在越用越多?

2022-04-11
关注
摘要 在古代,南方的学子要进京赶考往往需要提前几个月就出发,但现在从上海到北京,坐飞机只要2个小时左右。这是工业时代带来的高效和便利,更确切地说这是石油等化石燃料驱动的结果。把石油比作“工业的血液”一点不为过,也正是这些黑色物质让我们在最近的100多年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如果你知道一架客机从北京到上海单向飞行就需要数十吨的燃油,你可能会感到惊讶,我们的石油怎么还没有用完

或许你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世界的石油储量只够用50年了,但现在的你早已结婚生子,石油却依然可以使用50年。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下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我小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我们的石油来自恐龙灭绝,是6500万年前那次大灭绝的生物堆积形成了石油。

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和恐龙(或恐龙时代)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有一些证据表明[1],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化石燃料都在1-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那时恐龙还在陆地上悠闲地漫游。

当然,我之所以会认为恐龙灭绝和石油有关系,是因为石油的“古生物成油说”深入人心。

图注:石油的形成过程

不过,这里还是要指出下,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新的证据,古生物堆积形成石油只是其中一种,只是它的被认可度最高而已。

该理论认为,我们现在抽取的石油,主要来自海洋古生物,比如藻类和浮游生物等等,有很多证据都支持了这种古生物石油起源的理论。

例如,一些石油分子类似于细菌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虽然大部分生物死亡后都会被细菌等分解者重新回收利用,但是脂质是其中最坚韧的、类似脂肪的分子,它基本不会被重新利用,所以它开始沉积并最终变成石油。

图注:石油

进入21世纪后,有许多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石油的形成,多少也能够证实古生物成油的理论。

然而,关于石油形成的化学过程至今还是个谜,不过从那些模拟实验中可以窥得一些石油形成的过程。

简单地说,在古生物死亡后,它们身体那些最不容易被“二次利用”的部分会逐渐被埋在地下,其中一些像脂质的物质会逐渐沉积。

当这个沉积达到石油形成的深度时(这个深度被称为油窗,大约是2000到3800之间),这些有机材料在热量和压力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一种被称为干酪根的复杂混合物。

图注:石油的化学过程是个谜

根据初始成分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干酪根可以生产煤(初始材料主要是木本植物)和碳氢化合物(初始材料主要是藻类和各种含脂植物)。

而碳氢化合物通常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的长链,较小的碳氢化合物分子(如甲烷、丙烷和丁烷)变成天然气,而较大的碳氢化合物(如己烷和辛烷)则构成石油。

按照古生物成油的假说,石油基本就是这样形成的。

根据形成条件和物质不同,最终结果不同其实现在我们发现的油田很像是一个“大电池”,而每一份石油都像一个“小电池”,而每个“小电池”的能量来自太阳(其它一些假说则认为这个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然后慢慢给“大电池”充电——沉积进油田。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存储了能量,它们中的大部分会被自身的生命所利用,即便是死亡后身体所存储的大部分能量也会被其它生物利用,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大约在1%左右有机会变成石油。

由于碳氢化合物比水轻,所以大部分能够形成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无法沉淀在油田里,而是消散掉,由此可见要得到一个油田是非常不容易的。

可事实却是,每次发现的油田都是数亿吨石油储量的级别,很多人好奇海洋蜉蝣生物真有这么多吗?

中国地大物博,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现亿吨级的大油田,最近的报道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总共发现了8个亿吨级别的油田。

图注:2013年已探明的世界石油分布

既然形成石油这么困难,为什么油田的石油量那么大?

我们前面提到过,石油是在高温、高压以及长时间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可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其实没人知道,但肯定是以100万年为单位的。一个蜉蝣生物的生命结束后,它要变成石油,确实需要经历几百万年的化学、物理过程。

之所以一个油田的石油储量会那么大,那是因为相比于石油的形成,油田的形成时间更长,那都是几百万到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堆积出来的。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如此巨大,为什么到现在石油还没有用完呢?

关于石油会在未来50年消耗完毕的说法,这个肯定是谣言,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没有一项统计能够准确知道地球石油储量到底是多少,自然也就无从谈它能用多久了。

图注:石油中的分子和叶绿素非常相似

事实上,如果“古生物成油说”正确,那么石油是不会枯竭的,只要海洋生命依然活跃,石油就会不停产生。

只是,我们现在对石油的开发力度很可能会超过它的生产速度而已,但这也不绝对,毕竟石油是怎么来的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全让人信服的理论呢。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石油会在未来50年内用完了,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开采技术的升级,那些以前难以开采的油田也变成唾手可得的资源了,所以几十年过去了,石油不但没有枯竭,反而用得越多剩余越多

我个人认为,在取代石油的新能源出现之前,石油应该是不至于被用完的,当然前提是开采技术也不断升级。

当然,石油的使用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环境污染和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等,所以即便石油真的很难用完,寻找更清洁的能源也迫在眉睫。

最后

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远超想象,即便明天就出现一个高效的清洁能源,要完全放弃化石燃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这些黑色物质不仅仅用于兑现能量,我们使用的塑料和其它许多产品都以这些化石燃料为原材料。

  • 能源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相关产品

湖南三智盈科 SZWT-15 温度传感器

石油化工能源交通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温度测量监测

美弗仪自动化 S450 温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

应用场合:工业设备表面温度监测、石油管道、化工流体工业、污水管道处理装置、环保能源设备等。

Gainway 敢为科技 GW-3000B 红外气体传感器 红外气体传感器

广泛应用于能源、环保和工业过程控制。 全程温控处理,同时内部集成完整的漂移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更好的稳定性。测量气体: 甲烷 测量范围: 0-100% 应用领域: 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探测 石油天然气 -石油探测

费纳森电气 8000/8100系列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

品牌:GRAEFF格拉夫 型号:8000/8100 应用: 主要用于食品、制药、生物技术、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电站、污水处理、航海 造船工业、环境工程、喷涂设备、塑料、化纤、橡胶、冶金、汽车制造、

宇鸿敏芯 YH05/07-X-X-XXXX 压力传感器芯体

适用范围:航空航天、矿山装备、工程装备、注塑机、石油、天然气、系能源汽车等军民领域。

TEC 浙达精益 Y系列磁致伸缩液位计 液位计

±1mm(取较大值) 连续线性测量,绝对位置输出 4-20mA+Hart双输出、Modbus RTU输出 本质安全、防爆隔爆 Y系列液位计的设计适用于工业环境中的大容量存储库监控以及过程控制,可应用在石油、天然气、化工、食品与饮料、生物科技、电力与能源、船舶、水务工程等行业的液位检测。

沃尔克自动化 FXH 涡轮流量计

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光伏、储能、石油化工、电力、治金、钢厂、食口品加工等行业。

天津森特尔 CRZ-0611-05D 高压电源模块

森特尔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压电源模块是DC\DC直流转换,目前被广泛应用在核工业测量仪器、光电倍增管配套、医疗设备仪器、石油化学工业测量、钢铁等诸多领域中。作为自动化设备中的重要器件,提供小电流、高电压的能源保障,以高稳定度,低温漂,体积超小型,工作可靠的性能,在替代国外产品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Clark Solutions K4-DPDT 压力开关

12系列被批准用于世界各地的危险场所,从海上石油钻机到工艺和能源应用,再到保护资本设备。,三重认证(UL、cUL和ATEX)意味着12系列满足危险场所的要求。它可以用于空间昂贵的各种应用中。

顺源科技 ISOS 4-20mA/ISO 4-20mA/ISOH 4-20mA系列 信号隔离器

广泛应用在冶金采矿、石油化工、电力设备、医疗仪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设施及军工科研等领域,用户可根据现场需要选择合适产品。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