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的繁荣史

2020-02-19
关注
摘要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迎来飞奔时代。当时日本半导体主要生产企业为5家大公司:东芝、日立、三菱、NEC、富士通。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迎来飞奔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发展出从原材料到封装加工,再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半导体产业链。而随着索尼的一系列成功,更是带动松下、夏普等一系列日本电子产品洪水一般涌入美国市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日美贸易战。随着日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美国半导体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时日本半导体主要生产企业为5家大公司:东芝、日立、三菱、NEC、富士通。

  1970-1985年是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日本国内对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硅”的需求大增。

  1980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世界半导体会议”,使美国看到自身与日本半导体技术的差距。会上,日本的NEC公司详细介绍了256kb装置,而当时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还在64kb的领域内混,弄得美国同行“泪流满面”。


  1985年,日本半导体在全世界份额达到80%。

  1982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国,1985年,经过了23年的努力。日本第一次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国,日本最高的时候DRAM坐拥全球80%市场。


  技不如人,美国开始玩阴的。美国政府开始向日本施压,强令日本进口美国产半导体,这遭到日本政府与企业的一致反对,导致两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为解决贸易争端,虽然索尼在半导体产业上表现并不突出,已经担任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EIAJ)会长的盛田昭夫,仍希望凭借在美国多年积攒的人脉,为国家做点事情。

  1983年,芝加哥召开“日本经济界人士会议”。在盛田的斡旋之下,日美企业家就贸易争端展开交涉,并最终达成协议:日本企业承诺不分国籍购买电子零部件,美国企业则承诺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与服务。

  然而,民间的力量还是有限,贸易摩擦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985年年初,美国半导体工业会状告日本半导体企业倾销产品,并根据通商法第301条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提起诉讼。

  1985年9月,已经陷入经济困境的美国召集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广场协议”,约定美元相对日元与德国马克贬值。协议达成之后,日元开始针对美元升值。这对于日本电子产业出口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是由于日本半导体产品质优价廉,产品出口仍然持续增加,两国半导体摩擦并没有因此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直到2000年之后,日本电子产品出口才开始下降。

  1985-1990年间,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并购行为导致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攀升,后续更是引发了日本泡沫经济的膨胀,同时,日本电子产品出口开始悄悄逐渐下降。


  1995年4月,东京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日元汇率已经达到1美元兑换70日元的史上最高点。这对于产品70%依赖出口的索尼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后,因为美国的打击、半导体市场的误判、忽视技术分工、技术锁国等原因,日本电子产业逐步走向没落。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利18国际娱乐一直密切关注疫情进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最新调控与安排,为更好的服务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新利18国际娱乐免费发布企业相关文章,免费成为新利18国际娱乐认证作者,请点击认证,大家同心协力,抗击疫情,为早日打赢这场防控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传感器大佬

比易烊千玺帅一点点的传感器从业者。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钯基电极氢传感器的原理与实验数据(下)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