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有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值春播生产的良好时节,虽然新冠肺炎的强势来袭导致诸多行业停产歇业,民众足不出户防抗疫情,但是,在这万物复苏、春暖暖花开的日子里,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并没有因此而停顿。相反的是,在科技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铆足干劲,继续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那么,在农业生产领域,又有哪些高科技“大展拳脚”助力农耕高质量发展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近些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大放异彩的先进技术。
温室大棚+传感器
为作物创造宜人生长环境
温室大棚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塑料薄膜,由于其具有保温、透气、透光、防风等特点,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为农作物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自1955年秋引进聚氯乙烯农用薄膜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逐渐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温室大棚。然而,传统的温室大棚内,其温度、湿度、光照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很难控制,因此,如何让温室大棚营造的环境更加适合作物生长,是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凭借着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等特点的传感器,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其中,温室大棚和传感器的结合,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温室大棚的不足,给农作物营造了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农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举例来说,温室大棚内安装光照传感器可为大棚内作物提供充足的光照,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土壤水分传感器能反映出土壤水势的状态变化和土壤水势指标值,以准确灌溉,补充作物所需水分;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仪能直观的显示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是否可以提高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以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环境监测站点+多种土壤检测设备
提高土壤环境监测效率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而土壤的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违规排放废弃物、工业污水,导致土地大面积污染,很多农耕用地甚至因此寸早不生,难以修复,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整治土壤污染现象。此外,国家还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十条”基础上发布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规划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站点,实现数据共享。
在建设土壤环境监测站点方面,除了引进专门的技术人才,还需要配置多种先进的土壤检测仪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专门的土壤检测仪器可以有效地分析土壤的成分含量,方便工作人员了解土壤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修复改良。例如,土壤采样器可以对不同深度和区域的土壤进行合理采样和分类,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土壤酸度计、土壤硬度计、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性状测定仪等可分别对土壤的酸度、硬度、养分、性状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便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土壤的成分性状。
人工智能+无人机
全力打造智慧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展,而人工智能与农业的充分结合,不仅降低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使现代化农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浙江瑞安围绕生态水稻种植这一主题,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据了解,以往农民种水稻要亲自下田观察作业,而现在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高精度卫星定位,在农田安装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和高精度田间监控设备,自动把各类农田信息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让农民们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整个巡田工作,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及时、全面的观测作物情况外,利用小型无人机替代人工进行药物喷洒也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江苏省海安市春耕生产工作陆续开展,位于墩头镇宝祥村的升和家庭农场引进植保无人机,工人不需要亲自到田间作业,只需通过手机APP控制无人机即可完成农药的快速喷洒,方便快捷,节约劳动力成本。
以上整理的传感器、土壤检测仪器、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只是众多农业“黑科技”的一部分,事实上还有诸多运用在农业领域的科学仪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当前,农业科技元素与农业生产的充分结合,让传统的农业耕作变得更加省时省力。未来,随着科技与农业的深入合作,更加先进的农耕技术将会出现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