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研发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机器人 可适应多种地形

2020-06-02
关注
摘要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李智军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款“科大造”的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诸多技术突破,未来将在康复领域,为老年人、脑卒中后遗症、残疾人等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提供更多康复训练。

  科幻电影中,“外骨骼”的设定一经推出,就持续引发人类想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普通人穿上后,立马变身超级战士。随着科技的进步,“外骨骼”的幻想已逐步成为现实,虽没有电影中强大,但也开始为人类解决各种现实难题。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李智军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款“科大造”的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诸多技术突破,未来将在康复领域,为老年人、脑卒中后遗症、残疾人等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提供更多康复训练。

  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先进机器人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内,研究人员正在调试一款模仿人类下肢的外骨骼机器人。

  中心工程师赵款款介绍,李智军教授团队从事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已有十余年,而今年4月推出的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机器人,步行速度达到1.3米/秒,拥有完全仿照人体的10个关节的自由度,实现无拐杖辅助,还可以适应多种地形。

  “目前国外同类产品,步行速度最快只有0.8米/秒,关节个数是一般4个。除了这些性能上的突破外,这款机器人更重要的创新,是可以适应多种地形。”对于中科大研发的这款机器人,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国家“杰青”罗均教授评价说。

  罗均说,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只有少数能实现无拐杖辅助下的平坦地面行走,限制比较大,而李智军教授团队研发的这款机器人,既不需要拐杖辅助,还可以适应上下楼梯、转弯、跨越障碍等多种地形,是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此外,这款步行外骨骼机器人的问世,还解决了困扰该行业多年的研发难点――如何实现人机动态平衡。

  据悉,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涉及拟人化机械结构设计、驱动系统选择、能源问题及控制系统原理等关键技术,其一大技术难点,就是通过传感器收集人体意图,进行机械反馈,从而实现人机动态平衡。

  “以前的步行外骨骼机器人,只能设计一个步态,人是被动跟随,这款机器人极大提高了人的主动性。”赵款款介绍,新一代步行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周期为千分之一秒,可实时调整姿态,使机器人更加平稳。同时通过最新的控制算法,根据人体与机器碰撞时产生的力,来判断是让机器跟随人,还是人跟随机器,进而提高人的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相关产品

海伯森技术 HPS-FT系列 多轴力和扭矩传感器

HPS-FT系列传感器是高性能的数字式六维力传感器,产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可对机器人X、Y、Z三个空间坐标轴上的力和力矩的精确测量。海伯森六维力传感器可装载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上,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柔性装配、力控打磨、自动化测控、拖动示教、力学实验研究等场景。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中国机器人网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2020亚洲南京第十三届人工智能展览会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