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用气体传感器市场需求及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2019-08-12
关注
摘要 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超过两亿个氧传感器、八百万到一千万个氮氧传感器,这将是一个超过百亿元的市场。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必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据中国电子报报道,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气体传感器是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它直接决定了汽车排放物的控制水平。在我国实行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对于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日趋严格,作为汽车节能减排的关键零部件,车用气体传感器的需求量正在增大。


我国每年需要的车用汽车传感器数量非常大,资料图

  车用气体传感器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氧气(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不同气体,因此,针对不同气体,需要有特定的传感器,来对其进行检测和控制,以提高汽车燃油的燃烧效率和能源转化率,减少污染性尾气排放。

  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气体传感器主要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氧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和颗粒物传感器,以及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氢气传感器等。由于每辆汽车上都需要安装不同的气体传感器,因此我国每年需要的车用汽车传感器数量非常大。


车用氧气传感器,资料图

  比如,目前,国六排放汽油车一般需要两个氧传感器,柴油车需要两个氮氧传感器。因此,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超过2亿个氧传感器、800万到1000万个氮氧传感器、300万到500万个颗粒物传感器,这将是一个超过百亿元的市场。而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更是将上述数字提高了3到4倍。

  此外,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发电机组、船舶动力、矿山机械、大型农机设备、油田钻井设备等众多领域污染排放标准的逐渐提高,气体传感器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传感器,必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对氢气传感器有着较大的需求,资料图

  精度、稳定性和成本成为主要考量因素

  汽车对气体传感器除了提供广阔市场外,还对其技术指标、成本提出了具体要求。电控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核心功能作用,要做到精确控制,不仅要求控制策略精准合理,发动机各个部分的气体温度、压力、流量、组分浓度等传感器的精确采集是基础。车用气体传感器在可靠性(寿命)、稳定性、精度、响应速度等方面的要求,都高于一般传感器。

  对于车用气体传感器而言,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重复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汽车工业对汽车产品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一致性、稳定性、工艺可靠性,以及关键的成本。

  测量准确性、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对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意义在于,测量准确可保证更加精准的控制;可靠性,即必须满足汽车级的可靠性要求,在极端的环境(高低温度、湿度、振动、电负荷、EMC等)下能可靠运行;保证低成本,是因为国内的主机厂对于成本要求非常高。这些都是国内传感器企业努力的方向。

  国内车用气体传感器企业崭露头角

  由于车用气体传感器技术含量高,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车用气体传感器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主机厂用气体传感器主要由大陆、博世、德尔福、森萨塔等几家外资企业提供,这不仅增加了主机厂的产品组装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实现汽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本土化及产业化,对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提升汽车电子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在基础原理方面与国外厂家处于同一水平,但在制备技术和测试技术方面与国外大公司水平差异较大;技术储备和生产规模,及用户反馈等与国外厂家也有差距。由于我们国家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另外,与国外厂家相比,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灵活性。

  目前,我国真正实现自主研发、批量生产车用气体传感器的企业较少。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已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国内的汽车传感器厂家正在各个方面对这个市场进行渗透,市场份额取得了一些进步,产品类型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工业安全气体传感器,资料图

  由于中国市场容量大,且国内拥有“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会让国内的产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除汽车领域外,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有毒有害气体监控、环境监测、消费类电子、工业安全、暖通市场、医疗市场、国防安全等领域,也都是气体传感器发挥作用的舞台。

  我国要想在车用气体传感器领域从根本上摆脱国外企业的制约,除了要实现车用气体传感器核心元件(陶瓷芯片)的本土化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实现本土化。因此,国内厂家应积极开展自主开发,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以及工程师红利,发挥各自优势,与企业零部件的单点优势相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Mark

Hi,第一时间获取全球传感器最新鲜、最前沿的行业、技术资讯,赶紧来关注我吧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MEMS惯性传感器技术概述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