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如何实现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当前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构建其产业化的重要基石。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旭东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难点问题,在前沿科学技术上做出一系列突破性工作,包括钙钛矿结晶调控(Nature,2017年)、界面结构稳定性(Science,2019年)、电荷传输稳定性(Science,2022年)等。最近,杨旭东教授团队在钙钛矿结晶调控上取得新的进展,大幅增加了八面体框架结构稳定性,并成功应用于电池器件。权威光伏检测机构认证该团队再次获得突破,在活性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上实现24.6%的转换效率。在连续2000小时光照条件下,该高效率电池器件依然保持原效率的90%以上,是目前已知最优的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一:杨旭东教授团队在钙钛矿结晶调控上取得新进展,大幅增加八面体框架结构稳定性
在产业化制造方案中,一般会选择将宽度在0.5厘米至1厘米左右的子电池串联成组件。杨旭东教授团队在平方厘米尺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电池上所实现的突破性成果,可融合更大面积的薄膜制备技术,将加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应用的到来。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099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