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00亿独角兽陨落
全文摘要 一些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该行业早在多年前就认定柔宇失败了,但程序失败已经晚了几年了。”随着独角兽数量的下降和独角兽的下降,这一概念在投资界也得到了重新审视。 记者
|敖瑾 曾经多次陷入困境的独角兽柔宇,再次因申请破产而引起关注。 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组案件信息网,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深圳市柔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柔宇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破产审查案件。在回应媒体采访时,柔宇创始人刘自鸿表示,“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在此之前,柔宇已经多次陷入“黑暗时刻”。早在2021年,这个在一级市场完成了13轮融资的明星项目,累计融资金额接近100亿元,估值达到500亿元,据说陷入了财务困境。随后,裁员减薪、员工讨薪等新闻频频出现。 事实上,柔宇虽然在一级市场不断吸引资金,但在产业端一直备受争议,无法产业化,自我造血难以实现,这也是柔宇最终倒下的最直接原因。 一些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该行业早在多年前就认定该公司失败了,但该程序已经关闭了几年。”” 另一位柔宇股东机构的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该机构基本上没有提到柔宇的项目。”这个项目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而且损失很多的大型项目都是这样的。一般来说,项目组会私下向领导汇报,不会公开披露或恢复。复盘仅限于普通小失败,大失败负担不起复盘。” 资本进退两难 与柔性屏手机的鼻祖相比,柔宇的独角兽标签更受关注。 天眼查显示,自2012年成立以来,柔宇在一级市场完成了13轮融资,参与的机构阵容也相当强大,包括中信资本、深圳风险投资、IDG资本、松河资本、工行投资、中国银行、平安银行、越秀产业资本等一系列属性投资平台。 2020年底,柔宇冲刺科技创新板上市,计划在二级市场筹集144亿元资金。根据当时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信资本是仅次于刘自鸿的第二大股东,持有柔宇6.05%的股份。 深圳风险投资是第四大股东,也是仅次于中信资本的第二大外部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为4.64%。此外,深圳惠港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是深圳风险投资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也是柔宇十大股东之一,持股比例为4.06%。 十大股东中的外部投资机构还包括深圳华盛置业控股的松和资本和西藏祥盛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招股说明书还披露,深圳风险投资、松河资本、西藏祥盛等都支持购买被投资项目柔宇的产品。其中,松和资本于2019年花费16.81万元购买柔派手机;2020年上半年,深创投花费7.08万元购买智能会议终端和柔记产品。 尽管金额不大,但由此可见,机构股东对柔宇发展的投入。 上述机构股东之一的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当机构意识到柔宇项目的问题时,沉没成本非常高,特别是项目涉及大量国有资金,涉及更广泛的影响,所以很多相关方不想看到项目在自己的责任期内下降。” 2022年4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淑威公开呼吁“拯救柔宇”,自2020年6月起担任柔宇独立董事。她在相关文章中表示,柔宇科技资金短缺,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中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本文还统计了柔宇的资金情况,称柔宇成立于2012年至2021年近10年,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7.17亿元,现金流入116.28亿元。 一些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投资机构在项目失败后或采取法律手段追回资金,“可以追回多少,但可能很难追回。”“它进一步表示,除了资本损失外,重大项目的投资失败也会对机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逐渐被遗忘,这种负面影响也会消退。 独角兽消失了 投资机构此前曾就柔宇的失败发表过一些声明。 其中一家主要投资机构的相关人士曾告诉《风险投资日报》,柔宇通过了整体技术,主要问题是创始人市场判断错误,导致商业化道路没有通过,无法造血,最终资金破裂。 据媒体报道,深圳风险投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反思,“柔宇在路线和模式的选择以及发展顺序上做出了一些错误的选择。虽然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但在产业发展模式方向和具体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不足,这是核心。” 另一位重要机构股东的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柔宇自己的产品存在问题。“柔宇用一个好的概念融资了很多钱,但创始人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金来做企业和产品。他习惯了大手大脚地烧钱。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投资者表示,柔宇项目最大的启示意义在于,“好企业不是用钱堆起来的。如果他们有更多的钱,他们就会挥霍,花掉它们就会不假思索。” 硅谷知名投资者对WeWork项目的评价也出现了同样的反思。DavidSacks等投资者在一个播客节目中提到,Wework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从一系列投资机构中融入了太多的钱,包括软银,以至于创始人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比如盲目扩张,最终的结果是项目的失败。全球独角兽公司,市值一度达到470亿美元,已于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 上述投资者进一步表示,从经验来看,“独角兽很少活得好。融合多轮的项目有几个特点,比如账上钱多,不盈利,估值高。融资不是无穷无尽的。一旦不能融资,就是项目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候。如果估值过高,上市就会面临死亡的局面。” 目前,随着资本环境的变化,独角兽在美国相继破产。例如,估值40亿美元的物流初创公司Convoy于去年10月倒闭;下个月,建筑领域的独角兽Veev也关闭,进入资产清算阶段。 独角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投资者Ailenleee于2013年提出的,以说明短期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的稀有性。如今,随着独角兽数量的减少,以及独角兽的不断衰落,这一概念在投资界也得到了重新审视。 上述投资者告诉《风险投资日报》,“独角兽企业只能说是《纽约时报》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口,以及顶级的项目。””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源自互联网收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网处理,侵权内容将在一周内下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