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拦截指使用反导弹武器拦截来袭导弹或使其失效。为了对付高速来袭的敌方弹道导弹,反导系统要解决三大难关,发现预警、精确跟踪、以及精准拦截,反导系统的各部分组成亦是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的。
纵观各国反导拦截武器的装备现状及在研项目,可知未来反导拦截武器新技术将主要朝着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大力提升单弹头拦截能力
在传统的动能拦截弹的基础上,增加助推能力,实现更远的拦截距离和对更远射程弹道导弹的拦截,提升导引头探测性能和识别能力,提升姿控系统精度和范围,提升拦截弹的打击能力,如美国的标准-3 Block IIA、THAAD-ER,俄罗斯的S-300/400/500,印度的PAD/PDV。
参见美国反导拦截能力图可知,相比于标准-3 Block IB,标准-3 Block IIA可对射程超过5000km的弹道导弹实施拦截[4]。THAAD-ER也进一步提升了拦截高度和拦截距离。与基型PAC-3导弹相比,PAC-3 MSE的拦截高度增大了约50%,拦截距离几乎翻倍。
此外,美国正在发展将THAAD或PAC-3等拦截弹改装到飞机平台的项目,实施助推段动能弹拦截,进一步拓展了拦截范围和手段。
二、通用化、轻小型化和智能化
模块化、通用化不仅可以降低武器的研发成本,同时可以缩短装备的研发和保障周期。在拦截弹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模块化、通用化的发展趋势,而轻小型化有利于武器的运输、存储和搭载发射等。
通用化的发展又体现在弹头的通用性和发射系统的通用性。
弹头通用性方面,美导弹防御局于2013财年提出通用杀伤器(Common Kill Vehicle,CKV)项目,主要是利用美国在多目标杀伤器上的技术基础,发展适用于GBI、SM-3和THAAD拦截弹的通用杀伤器。
俄罗斯的通用性更多的体现在发射系统的通用性,如S-400、S-500以及A-135、A-235,单一武器系统配备不同射程的拦截弹可以拦截不同目标,进一步缩短了武器的研发时间,降低了武器研发成本。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弹头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面对弹头、干扰、诱饵以及多弹头等复杂拦截环境,希望拦截弹具有智能识别真弹头的能力,以及为多弹头拦截分配任务的能力。
三、多目标拦截弹技术
多目标拦截弹技术是由单个拦截弹携带多枚弹头对大气层外飞行中段的单弹头/多弹头导弹及诱饵实施拦截的技术,既可降低目标和诱饵的识别压力,同时可拦截多个目标,增强反导系统的防御能力。
下图梳理了美国多弹头拦截弹项目发展历程。美国在上世纪就启动了多目标拦截器计划,包括蜂群(Swarm)、谢弗(Schafer)、微型中段拦截器(MMKV)等,并于2004年正式提出多重杀伤器(MKV)项目,后因多重原因于2009年终止。但是其并没有放弃多目标拦截弹的研究,后于2013年启动通用杀伤器(CKV)项目。
美国多弹头拦截弹项目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重新设计杀伤器(RKV)的概念研究,第二阶段为多目标杀伤器(MOKV)旨在开发通用化多弹头拦截弹,包括安全通信系统、高灵敏度多波段传感器、高可靠性处理器、交战管理系统等。
四、新型动能拦截技术
针对未来的威胁以及现有动能拦截器成本高、结构复杂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新概念动能拦截器,如电磁轨道炮。但是电磁轨道炮对高能电磁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实现,其拦截、摧毁效能需要进一步评估验证。
五、新型非动能拦截技术
发展新型拦截技术,如高能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等实施助推段拦截。从拦截效率角度出发,助推段拦截是最高效的,可以一次性将所有“鸡蛋”消灭于一个“篮子”中。美国于2011年早期开展的机载激光武器(ABL)项目被取消,但其并没有停止对机载激光反导的研究,目前正在攻克激光的功率体积比等关键技术指标。
六、协同拦截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武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发展多弹头、多微型弹头、多种武器协同拦截成为未来反导拦截作战的趋势。采用动能/非动能的不同拦截武器在来袭弹道导弹的助推段、中段、末段对其进行分段协同拦截;在同一拦截段,采用多个弹头协同拦截目标,从而提升拦截概率。在多目标拦截弹(MOKV)项目中,美国重点发展安全通信系统和作战管理系统,使拦截弹头之间互相通信,从而协同拦截来袭多目标。
弹道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作为一对“矛”与“盾”,其发展总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如多弹头技术的出现催生了多目标拦截弹技术的发展。火箭技术、姿控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导弹的打击速度和机动能力,多弹头技术、诱饵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防御的难度,但同时也促进了导引头技术、通信技术、作战管理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弹道导弹与反导拦截弹必将朝着复杂化、高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