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士同台共议极端气候下未来农业发展:人工智能或是突破

2023-10-28
关注

   ·杨维才院士认为,目前关于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非常少,未来需要加强相关植物分子机理的研究。同时,他也赞同继续挖掘自然界存在的优异基因资源的观点,并认为需要为此钻研新的技术。

 

  10月14日-17日,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举行。期间,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联合未来科学论坛聚焦峰会议题“面向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举行了一场直播活动。

 

  10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韩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稻种资源专家钱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植物发育生物学家杨维才,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共同探讨在极端气候频发和人工智能火爆的当下,农业如何更好地发展。

 

  三位院士均认为,极端天气频发给未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韩斌表示,需培养全能型植物,并综合运用现有技术,促进农业发展。钱前认为,可以从现有的种植资源中发掘可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杨维才提出,未来需要加强关于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

 

  三位院士表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探索空间非常广阔。韩斌认为,高效的农业监测系统很重要,人工智能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支持。

 

  极端气候频发,未来农业如何应对?

 

  近年来,世界极端气候频发。2023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气候崩溃已经开始。”而农业正是高度依赖气候而发展的领域,温度、水分、环境等农业的基本要素都正遭遇挑战。

 

  韩斌院士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给农业带来极大危害。据其介绍,地球上的植物经过了1000万年,甚至上亿年的进化,才适应了地球环境。人类驯化的几大作物有1万多年历史,在漫长的进化和驯化的双重选择压力下,我们才能按季节收获粮食。但是,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植物进化、人类选择的速度完全不相适应。

 

  “这样一来,我们需要培养全能型的植物,旱时耐旱、涝时耐涝。另一方面,人类现在有这么多生物学、植物学知识、栽培的经验,化肥工业、农药生产等产业能力也变强了,能不能把这些技术综合运用起来,培育出高效的抗病抗逆的作物,也是一个探索方向。”韩斌说。

 

  钱前院士表示,种植资源十分重要,科学家可以从中发掘出大量的基因,应对气候变化。他举了两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常冷旱,黑龙江每年的种植面积只有约200万亩,后来,中国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水稻中发现了优良的基因,导入黑龙江的水稻品种中,黑龙江成了中国最主要的产粮地。钱前的家乡在长江边,经常遭遇洪灾,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耐淹的品种,对之后长江流域幼苗的培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杨维才院士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育种从关注产量转向关注品质。今年6月他去荷兰,当地连续下了三天大雨,田里的水不是金黄色的,而是黑色的,因为滋生了很多霉菌。植物如何适应这样的环境,是未来植物抗病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杨维才认为,目前关于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非常少,未来需要加强相关植物分子机理的研究。同时,他也赞同继续挖掘自然界存在的优异基因资源的观点,并认为需要为此钻研新的技术。

 

  人工智能与传统农业如何结合?

 

  当下,人工智能(AI)正在各行各业掀起变革。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古老的产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杨维才表示,人工智能是近代的技术突破,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目前仍然很少。将来可以应用的场景包括了解庄稼的生长状况,进行远程的观察判断,实现智慧农业的决策。“未来人们只需要坐在电脑前面就知道农场的情况,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人在农场劳作。”杨维才说,“不过其中也存在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国家可能需要从法律法规等各方面促进大农场的发展,这样人工智能才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钱前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在农业领域占主导地位。“种植资源需要数字化,可以为农业操作提供很大的辅助。具体如何应用还需要探索。”

 

  韩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农业上应用,可以和医学研究相类比,在医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预测人类健康,辅助进行疾病的治疗,未来在植物的改良上,人工智能也能发挥类似的作用。“这一步是非常难的,医学领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更大。”

 

  农业还可以结合大数据来发展。“发掘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基因,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韩斌说,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高效的农业监测系统很重要。现在很多国家的农业预警机制不够成熟,“据我所知,土壤的酸碱性、气候的变化、病虫害的信息,农民现在不知道这些信息由谁发布,我认为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支持。”

 

  “农业研究一定要用好大数据。同时也不能离开作物的性状,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不能什么都相信ChatGPT(OpenAI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他说。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相关产品

Honeywell 霍尼韦尔智能工业 在线/便携烟气分析仪专用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CO 传感器;SO2传感器;NO2 传感器;NO传感器;氧气传感器

微著科技 高性能传感器ASIC解决方案 MEMS传感器

微著科技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给传感器厂商提供定制高性能传感器解决方案的团队,目前已为国内众多院所及知名传感器公司提供了十余个传感器解决方案并已经实现量产。微著传感器ASIC方案的特点:成熟的仪表信号模块IP易于快速搭建;系统方案超低噪声;成熟的24ADC可同时实现模拟数字传感器方案设计;高效率及丰富的方案设计经验。

南方泰科 TGM 压力传感器

TGM是一款SOP8封装的压阻式MEMS压力传感器,其压力传感器芯片封装在 SOP8 塑封壳内。在传感器压力量程内,当用固定电压供电时,传感器产生毫伏输出电压,正比于输入压力。压力传感器芯片为绝压,可提供不同的压力量程的SOP8 压力传感器。

鑫精诚传感器 XJC-T001 压力传感器

◆传感器激光焊接密封,环境适应性较强 ◆球形联接件,始终保持模块的垂直称重状态 ◆支撑螺栓,防止设备倾覆且方便维护 ◆接地装置,保护传感器免受电源浪涌冲击 ◆过载保护装置,保护传感器免受冲击力

Huba Control 富巴 525系列 压力传感器

525系列压力传感器采用集公司20多年研发经验的陶瓷压力传感器芯片技术。该系列压力传感器可选压力范围大,电气连接形式多。最小量程为50mbar。大批量使用具有很好的性价比。

Winsen 炜盛科技 MH-410D 红外CO2气体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

MH-410D红外气体传感器是通用型、智能型、微型传感器,该红外传感器利用非色散红外(NDIR)原理对空气中存在的CO2进行探测,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无氧气依赖性,性能稳定、寿命长。内置温度补偿。该红外传感器是通过将成熟的红外吸收气体检测技术与微型机械加工、精良电路设计紧密结合而制作出的小巧型高性能红外传感器。该红外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暖通制冷与室内空气质量监控、工业过程及安全防护监控、农业及畜牧业生产过程监控。

佰测传感 MS71 传感器

MS71差压传感器

Cubic 四方光电 PM3009BP 室外粉尘传感器

PM3009BP是一款专门针对餐饮油烟监测的油烟传感器,其采用旁流采样方式,自带除水雾装置,结合智能颗粒物识别算法,确保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油烟浓度的变化,同时创新的镜头自清洁技术的应用,能够长效防护传感器油烟污染,大幅度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广告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